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庄子·外篇·缮性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 虽乐(yue),未尝不荒(huang)也。故曰:丧(sang)己于物,失(shi)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注释】

  1. 缮:修整
  2. 古之所谓得志者(yu):古代所说的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人。
  3. 非轩冕之谓也(yi):不是说只有做官才能称为“得志”。
  4. 谓其无以益其乐(yue)而已矣(yuè):认为能够使自己的快乐增加才是“得志”的原因。
  5. 今之所谓得志者(yue):现在所说的能够实现自身愿望的人。
  6. 轩冕:指高官厚禄。
  7. 在身:指身居高位。
  8. 物之傥来(tang lai):事物都是偶然而来的,没有固定的归宿。
  9. 寄也(yi):寄存,寄托。
  10. 来不可圉(yu):来时难以阻挡。
  11. 去不可止(zhi):离去时难以停留。
  12. 肆志(si):放纵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13. 穷约:穷困潦倒,处境艰难。
  14. 趋俗:迎合世俗,追求名利。
  15. 彼与此同:与自己的处境相同。
  16. 故:所以。
  17. 丧(sang)已于物: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18. 失(shi):失去。
  19. 于俗:顺从世俗。
  20. 倒置:颠倒,反常。
  21. 民:人。
    【赏析】
    此为庄周借孔子之言而发议论之作。孔子曾说:“不得中行(即不仁不义的君子)而与之,必遇害;杀身以成仁,死不瞑目。”庄子认为“得志”的标准是“利且物”,即只图个人享受,不顾社会公益,只顾眼前利益。他认为真正的“得志”应该是“无以益其乐”,即不要过分追求个人享乐,要安于现状,知足常乐。这种观点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