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小,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之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䠱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柰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鳅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诗句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小,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庄子的外篇《秋水》中描述了一个故事。河水时而涌来,百川汇入河流。黄河的水流浩大无比,两岸的小洲和河岸之间的水面上,连牛马都难以分辨。于是河神洋洋自得地认为天下的美好尽收眼底。他顺着河流向东流去,到了北方的海洋之后,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神才恍然大悟,仰头望向天空,叹息道:“俗话说:‘听到道理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比得上别人的。’说的就是我啊。以前我听别人谈论少孔子的时候,认为他的学问浅薄而轻视伯夷的节操,现在看到你的见识如此广博,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浅陋无知呢!我如果不来到你这里,恐怕就要被人耻笑了。”

北海之神说:“井底之蛙是不能同它谈论大海的,因为它被自己的局限所困;夏天的虫子是不能同它谈论冬天的冰雪的,因为它过于固执自己所处的季节;狭隘的士人是不能同大道相交流的,因为他受到世俗教育的约束。你现在跳出了岸边,看到了大海的景象,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了。那么,你就可以与我谈论宇宙大道了。要知道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无数的河流都归向了大海,但大海永远不会满溢;海水不断流出,但永远不会干涸;不论什么季节都不会改变,无论遇到什么自然灾害都不会影响。这就像江河之水流入大海一样,是无法计算的。而我从来没有因此而感到骄傲,因为我觉得与天地相比自己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我接受的是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一粒小石或者一棵小树一样存在,只是相对于广阔无垠的大自然来说而已。就算四海都存在于天地之间,那也只是大海中的一小部分;就算中国的粮食和物资都集中在一个大仓库之中,那也只是大海中很小的一部分。各种物品的数量加起来称为‘万’字,人们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们生活的地方、生产粮食的地区以及交通工具通行的道路,也只占据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事物相比起万物来,就像一根毫毛之于骏马一样微小。上古的帝王曾经争夺天下,三代的圣贤曾经为了治国而争斗。仁爱之人常常为之忧虑,贤能之士总是为此辛勤劳作。所有这些都已经足够了。像伯夷这样的人还自以为了不起地拒绝谈论大道,孔子也曾经用博大的学问夸示自己。这些人自以为了不起地谈论大道,就像你刚才那样自我夸耀自己不如大海一样!”

注释

  1. 秋水时至:秋天的河水到来。
  2. 百川灌河:众多河流流入黄河。
  3. 泾流之大:泾河流量大。
  4. 两涘渚崖之间:在河的两岸小岛之间。
  5. 不辩牛马:无法分辨牛和马。
  6. 于是焉:于是,在这里。
  7. 北海若曰:这是北海之神的话。
  8.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井底之蛙不能理解大海。
  9.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夏天的虫子不能理解冰雪。
  10.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狭隘的思想无法理解大道。
  11. 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我曾经听说过孔子的名声,但轻视伯夷的节操。
  12. 自以比形于天地:将自己与天地相比。
  13. 受气于阴阳:接受阴阳之气。
  14. 方存乎见小:仅仅看到事物的表面。
  15.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不像小小的马鬃丝线可以存在于千里马体内。
  16. 五帝之所连:《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古代帝王。
  17. 三王之所争:《三王》指的是夏启、殷汤、周文王三位君王。
  18. 仁人之所忧:仁义之人担忧的事情。
  19. 任士之所劳:贤能之士所努力追求的事情。
  20.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计算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情况。
  21.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不像一个沙丘在大沼泽中吗?礨空是传说中的一种山名。
  22. 计中国之在海内:计量中国的面积在中国范围之内的大小。
  23. 号物之数谓之万:万物数量的总和称为“万”。
  24. 人处一焉:一个人就占有了一部分。
  25.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的居住范围是九州之地,食物和交通的来源都是九州。
  26. 此其比万物也:这与万物相比。
  27.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不像微小的马鬃丝线能够存在于千里马体内。
  28. 五帝之所连:《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古代帝王。
  29. 三王之所争:《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古代帝王。
  30. 仁人之所忧:仁义之人担忧的事情。
  31. 任士之所劳:贤能之士所努力追求的事情。
  32.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计算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情况。
  33.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不像一个小沙丘在大沼泽中吗?礨空是传说中的一种山名。
  34. 计中国之在海内:计量中国的面积在中国范围之内的大小。
  35. 号物之数谓之万:万物数量的总和称为“万”。
  36. 人处一焉:一个人就占有了一部分。
  37.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人类的居住范围是九州之地,食物和交通的来源都是九州。
  38. 舟车之所通:船只和车辆通行的道路。
  39. 此其比万物也:这与万物相比。
  40.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不像微小的马鬃丝线能够存在于千里马体内。
  41. 五帝之所连:《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古代帝王。
  42. 三王之所争:《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古代帝王。
  43. 仁人之所忧:仁义之人担忧的事情。
  44. 任士之所劳:贤能之士所努力追求的事情。
  45.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计算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情况。
  46.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不像一个小沙丘在大沼泽中吗?礨空是传说中的一种山名。
  47. 计中国之在海内:计量中国的面积在中国范围之内的大小。
  48. 号物之数谓之万:万物数量的总和称为“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