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诗句与译文
诗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按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篇首句,意指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时”表示在适当的时候,“习”指的是演习、复习,整体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重要性。
- 说:快乐、愉悦的意思。这里的“说”是快乐的意思,表达了学习带来的内心满足感。
-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篇中的第二句,“友朋”原意为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同门,此处引申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的到来带来欢乐和启发。
-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篇中的最后一句,“愠”意为恼怒、怨恨。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即使不被理解也不感到愤怒或失望。
- 君子:在古代汉语中,“君子”是对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的尊称。孔子在这里用它来概括前面三句话所表达的精神品质。
赏析
本诗体现了孔子对教育和人格修养的基本观点。首先,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认为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成长。其次,孔子提倡的是与人为善的态度,他鼓励人们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以此为乐。最后,孔子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即使在被误解或孤立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尊严。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