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仁者,即使告诉他(孔子):‘井中有人。’他也会跟着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君子可以到有仁人之处去,但不可陷进去;可被欺骗,但不可被人欺骗。”
注释与赏析:
- 宰我提问关于“仁”的理解。宰我,即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论语》中,他对一些深奥或难以理解的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处,他向孔子询问关于“仁”的深刻意义。
-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宰我问道:如果告知孔子,说“井中有仁者”,他会跟随而去吗?这个问题体现了他试图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仁”的抽象概念。
- 孔子的回答揭示了对“仁”的理解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不会盲目追随,而是会保持清醒的判断和判断力。
-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进一步解释了他的理解,强调真正的“仁者”是能够辨别是非、坚守原则的人,他们不会被虚假的言论所迷惑或陷害。这里的“逝”、“陷”、“欺”、“罔”分别代表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标准,如诚信、正直、智慧等。
- 孔子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即教导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被表象所迷惑,坚持真理和正义。同时,也强调了诚实、正直和智慧的重要性。
译文:
宰我问:“仁者,即使告诉他(孔子)‘井中有仁者’,他也会跟着去吗?”孔子答:“为何这样说呢?君子可以到有仁人之处去,但不可陷进去;可被欺骗,但不可被人欺骗。”
赏析:
此章孔子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表达了自己对于“仁”的理解。他指出真正的“仁者”不会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原则。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道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