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注释】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邑中,一定有忠诚信实像我这样的一个人,不过他们不如我好学。” 【赏析】 本篇是孔子自述其生平志向与性格特点。 “子曰”,即“孔子说”。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表明下面的内容都是孔子的言行记录。 “十室之邑”指较小的聚居点或乡里;“必有”意为“定然”;“忠信如丘者焉”意谓在十户人家之中必定有像自己一样忠诚信实的人;“焉”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二章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能觉察到自身过失并自我谴责的人。” 译文:我已经放弃努力了;我没有看见有人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我责备。 注释:已矣,停止的意思。吾,我。未见,没有看到。能见,看见。其,指代自己的错误。过,过错。内自讼,内心的自我责问。者也,的人。 赏析:此章反映了孔子对“自知之明”的高度重视,强调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自我反省
诗句释义 1 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在旁侍立):颜渊和季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们恭敬地站在孔子旁边。 2. 盍各言尔志(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盍”是“何不”的意思,“尔”是你们,“志”指志向或愿望。孔子在这里鼓励他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3. 子路曰(子路回答):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勇敢直言而著称。 4.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我希望拥有车马、衣服、皮裘等物质上的享受,和朋友共享)
论语·里仁篇·第二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释义: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处在贫困的环境中,也不能长期享受快乐的生活。仁爱的人能够安心于自己的仁德,聪明的人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发展仁德。” 译文: 不仁之人难以忍受生活的艰辛,也无法在安逸的环境中长久地享受快乐;而仁爱的人则能坚守自己的品德,聪明之人则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仁德的发展。
诗句: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的人能喜爱好人,也能厌恶坏人。” 关键词解释: - 唯:表示唯一或者只有。 - 仁者:儒家认为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指的是具有仁德的君子。 - 好人:指有德行、有品德的人。 - 恶人:指有不良品德或行为的人。 赏析: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第三章》,是孔子对仁德的一种阐述。他认为,仁是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诗句】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子曰:“如果能够立志于仁德,那么就不会有邪恶。” 【注释】 1. 子曰:孔子在这里是发表他的观点或教导。 2. 苟志于仁:如果能够立志于仁德。苟,如果的意思。志,立志。仁,仁爱,这里指道德、伦理。 3. 无恶:不会有邪恶。恶,指邪恶、不善。 【赏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坚定地立志于仁德,他就会远离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