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首诗是《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一章》中的,内容如下:
哀公向宰我请教祭祀用的土神牌位。宰我回答说:“夏朝人把松木做土神牌位,殷朝人用柏木做土神牌位,周朝人用栗木做土神牌位。他们说:‘使百姓害怕。’”
孔子听到这话后说:“已经办成的事情不喜欢,正在办理的事不劝阻,已经过去的事不追怨。”
注释:
- 哀公(Ai Gong):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 问社于宰我:询问宰我对土地神牌位的看法。
- 宰我:春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对孔子的学说有一定的研究。
- 曰:说。
- 成事不说:对已经办成的事情不再喜欢。
- 遂事不谏:对正在办理的事情不再劝导。
- 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责备。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道德和人性的讨论。宰我是春秋时期的智者,他的观点代表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即对于已成的事实不再有过多的情感投入,对于正在进行的事情不再进行干涉。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选择,只要他们的行为不伤害他人,就不应该受到责备。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宽容和理解的精神,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
在诗中,孔子通过对宰我的回应,展示了他的哲学思想。他告诉哀公,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并放下;对于那些正在进行的事情,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等待其自然发展;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并忘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孔子与宰我的对话,表达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伦理观和人生观。它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应该有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