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注释】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在侍奉君主时要恪守礼节,别人却认为这是阿谀奉承。
【赏析】
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论语·八佾篇·第十八章》中子路的话“事君三节”,即对上以礼、对下以恩、对众以义而说的。子路认为事君有三节,即对上要恭敬,对下要慈爱,对众要仁恕。孔子说:“如果只是对君上尽礼,别人会认为是阿谀奉承。”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事君要尽礼于其君,而不是尽礼于其民,更不是尽礼于其臣。孔子在这里批评的是子路的主张,认为子路所说的事君的三个条件,只有第一项是对上的礼节,其余两项是对下和对众的爱与仁,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对上要恭敬,这是对君上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对下要慈爱,这是对臣民的关爱;对众要仁恕,这是对社会的仁爱。这些都属于道德行为范畴,是符合孔子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原则的,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如果把事君的要求仅仅局限在对上、对下、对众这三个方面,就会使事君的道德要求变成对君上、对臣、对社会的私利追求,这就不符合孔子所倡导的“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了。因此,孔子认为子路的这种观点是“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