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
公问晏子:“莒与鲁孰先亡?”
对曰:“以臣观之也,莒之细人,变而不化,贪而好假,高勇而贱仁,士武以疾,忿急以速竭,是以上不能养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则政之大体失矣。故以臣观之也,莒其先亡。”
公曰:“鲁何如?”
对曰:“鲁之君臣,犹好为义,下之妥妥也,奄然寡闻,是以上能养其下,下能事其上,上下相收,政之大体存矣。故鲁犹可长守,然其亦有一焉。彼邹滕雉奔而出其地,犹称公侯,大之事小,弱之事彊久矣,彼周者,殷之树国也,鲁近齐而亲殷,以变小国,而不服于邻,以远望鲁,灭国之道也。齐其有鲁与莒乎?”
公曰:“鲁与莒之事,寡人既得而闻之矣,寡人之德亦薄,然后世孰践有齐国者?”
诗句: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
译文:景公询问莒国和鲁国谁先灭亡。晏子回答说:“臣下认为,莒国的小人,性情变易而不能教化,贪财而喜欢虚妄,勇猛而轻视仁德,士人武勇而急躁,愤怒而快速耗尽精力。因此上不能养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则政之大体失矣。故臣下认为,莒国将先于他国灭亡。”
注释:
- 景公:即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 莒国: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现在的山东莒县一带。
- 鲁国:古代诸侯国之一,位于现在的山东曲阜一带。
- 细人:指地位卑微或品质低下的人。
- 变而不化:指性格或行为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道德标准。
- 贪而好假:指贪得无厌,喜欢投机取巧。
- 高勇而贱仁:指勇猛有余,但缺乏仁爱之心。
- 士武以疾:指士人勇猛,但过于急躁。
- 忿急以速竭:指愤怒和急躁会使人迅速耗尽精力。
- 以上不养其下:指君主无法养活他的臣子。
- 下不能事上:指臣子无法侍奉他的君主。
- 政之大体失:指整个政治体系失去平衡。
- 邹滕雉奔而出其地:指邹国和滕国因为逃避战乱而逃离了自己的土地。
- 称公侯:指自称为公侯之位。
- 大之事小:指对待大事要谨慎认真。
- 弱之事强:指对待弱小国家要尊重有礼。
- 灭国之道:指灭亡国家的策略。
- 齐有鲁与莒乎?:指齐国是否会拥有像鲁国和莒国这样的国家。
- 节养其余以顾民:指君王应当节俭养性,关心百姓。
- 为君忠信而无逾职业:指为君者应忠诚守信,不过分追求个人职业成就。
- 为君何行则危:指为君者的行为不当会带来危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景公与晏子的问答形式,揭示了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晏子通过分析莒国和鲁国的治理状况,指出了两者在君主品质、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等方面的不同。他认为,莒国君主的贪诈、鲁国君王的节俭和公正是导致两国不同的根本原因。同时,晏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以德行和诚信为重,不应过分追求个人的职业成就和权力欲望,否则将会面临危险。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的看法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