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
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珪璋牺牲,令祝宗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礼可以干福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羡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乎!”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所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以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
译文:
景公问晏子,他希望祝史能为他祈求福佑。晏子回答说,他听说古代的先君祈求福佑时,政令必须合乎民众的意愿,所行必顺于神明;节制宫室,不敢大砍大伐,以不逼山林;节饮食,不过度畋猎,以不逼川泽;祝宗行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得。因此神灵、民众都顺从,而山川则收纳了福禄。现在君主的政令违背了民众的意愿,行事悖逆了神明;大建宫室,大量斩伐树木,逼迫山林;过度饮食,过度畋猎,逼迫川泽。因此神灵、民众全都怨恨,而山川收纳了福禄。司过荐罪,而祝宗祈福,这是逆天而行啊!
赏析: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是一篇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子与国君的对话。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景公想要通过祈祷来求得福佑,而晏子则以古人的行为为鉴,指出真正的福佑来源于符合民心和顺应神明的行为,而不是依赖祈求。
晏子的回应明确地阐述了他对于“福佑”的理解。他首先提到了古代先君的作法,强调政治行为必须顾及民众的福祉,行事要顺应神明的意愿。这体现了晏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即国家的政治行为应该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利益来进行。
晏子在文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节约宫室、注意饮食、避免过度狩猎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国家和人民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晏子的智慧,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晏子警告景公说,如果继续采取这样的行为,将会遭到神灵和人民的反对。这一点再次强调了晏子对于国家政治行为的道德和伦理要求,即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出于对人民的关爱和维护国家的尊严。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这篇文章不仅是晏子智慧的体现,也是他对于国家治理和道德规范的深刻思考。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代政治家对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坚定立场,以及对于行为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