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曰:“善。”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而百姓相亲。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
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
晏子对曰:“有。”
公曰:“其术如何?”
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公曰:“奚谓也?”
对曰:“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必得矣;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劳,民有如利,以此举事者必成矣。夫逃人而谟,虽成不安;傲民举事,虽成不荣。故臣闻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建谋不及义,兴事伤民。故度义因民,谋事之术也。”
诗句:公曰:“善。”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而百姓相亲。
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谋必得,事必成”,是否有方法?
注释:公(景公)说:“好”。于是命令玩物不再受重视,市场不受干预,宫殿建筑不再豪华装饰,农事不再进行,停止劳役减少税收,上下都执行这个政策,百姓之间互相亲近。
赏析:这段对话揭示了景公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对民众生活的关心以及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他意识到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减轻劳役和税收,来改善民间生活,从而赢得了民心。同时,也体现了晏子的政治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诗句: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
译文:景公问晏子:“谋求一定成功,事情一定能成就吗?”
注释:景公问晏子:“谋必得,事必成”的秘诀是什么?
赏析:这是景公的一次提问,旨在寻求解决国事的方法或策略。
诗句:晏子对曰:“有。”
译文:晏子回答说:“有。”
注释:晏子回答,确实有办法。
赏析:晏子作为一位智者,对于国家大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他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遵循道德原则和顺应民意。
诗句:公曰:“奚谓也?”
译文:公问:“是什么意思呢?”
注释:景公询问晏子的话的含义。
赏析:这是景公进一步追问晏子关于“谋必得,事必成”的方法。
诗句:对曰:“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必得矣;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劳,民有如利,以此举事者必成矣。夫逃人而谟,虽成不安;傲民举事,虽成不荣。故臣闻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
译文:晏子回答说:“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必得矣;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劳,民有如利,以此举事者必成矣。夫逃人而谋,虽成不安;傲民举事,虽成不荣。故臣闻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
注释:晏子解释说:“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必得矣;事大则利厚,事小则利薄,称事之大小,权利之轻重,国有义劳,民有如利,以此举事者必成矣。夫逃人而谟,虽成不安;傲民举事,虽成不荣。故臣闻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义而谋,信民而动,未闻不存者也。”
赏析:这段话是晏子对景公所提问题的详细解答。他强调了谋划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不违背天意、不违背民意、不违背社会公正等。同时,晏子还提醒景公要注意不要因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了民众的利益和尊严。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