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

公问晏子曰:“寡人持不仁,其无义耳也。不然,北面与夫子而义。”

晏子对曰:“婴,人臣也,公曷为出若言?”

公曰:“请终问天下之所以存亡。”

晏子曰:“缦密不能,蔍苴学者诎,身无以用人,而又不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交游朋友从,无以说于人,又不能说人者穷。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为者喂。修道立义,大不能专,小不能附者灭。此足以观存亡矣。”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

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

晏子对曰:“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君;行己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

诗句:公曰:“请终问天下之所以存亡。”
译文:景公说:“请让我最终询问一下,天下国家为什么兴盛与灭亡?”
关键词注释:

  1.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历史文献。
  2. 内篇:指书中的上篇,主要记载了晏子的言行和思想。
  3. 问上第三:是《晏子春秋》中“内篇”的第三篇,主题为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
  4. 景公:即齐景公,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
  5. 存亡:这里指的是国家的盛衰和兴亡。
  6. 蔍苴:意为杂乱无章,这里用以形容学者的言行不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晏子的提问,探讨了国家兴盛与灭亡的原因。诗中的景公首先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而晏子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国家兴盛的根本在于君主能否实行道德规范,而国家灭亡的原因则在于君主的不仁、不义以及用人不当等。最后,晏子还提出了君子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以期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首诗体现了儒家对于治国理政的基本观点,强调道德修养和政治清明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