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
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对曰:“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若此。”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
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
晏子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劝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实,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
译文
景公询问贤君如何治理国家,晏子回答说:“贤君的治国方法包括任用贤能之人,关爱百姓,取信于民,自我约束,保持节俭。在上位不违背法规,执政不傲视贫穷;对邪恶行为进行惩罚,对善举给予奖赏。他的政策是既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赦免过犯而不使穷人受累;不以喜怒之情加赏罚,不以个人欲望劳累百姓,不因怒气而危及国家。上无骄横行为,下有谄媚品德;上无私心,下无窃权之念;上不藏私欲之宝,下无挨饿受冻之民;不因骄横之行尚尚,其民安乐且亲。贤君的治国之道如此。”
景公询问明王如何教育民众,晏子回答说:“明王首先明确教化的宗旨,然后以身作则地实施。他们对待民众并不严苛,而是用法律来规范。明王要求民众所做的事情,自己决不去做;他禁止民众做的事,也决不去尝试。他保护民众的财富,不因私利而损公法;建立制度时,不因个人喜好而偏离正道。如果明王所要求民众做到的事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那么民众自然会乐于接受并遵循他的教导。明王根据事情的轻重决定是否使用民众的力量,用公正的声音制止邪恶,不强迫他们过度劳苦,也不让他们受到不必要的实际损害。如果明王所禁止的事项,不会因为这些事影响到政事的执行,那么百姓自然不敢违抗他的法令。历史上,百里之地风俗各异,千里之地各有特色,所以明王修明政教,统一民众的思想,崇尚仁爱为国法,倡导相亲相爱为义举,因此天下不相遗失,这正是明王教育民的道理。”
赏析
晏子通过回答景公的问题展现了古代贤君治国理念的核心:任用贤能、关爱百姓、公正行事和自我约束。晏子强调了君王在治国过程中应避免的行为和态度,如不应贪恋个人利益或因喜怒而施赏罚,以及应如何在民众之间取得平衡,不让贪婪或傲慢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些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于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关注。
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即君主能够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榜样,同时能够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和规则来规范民众行为,保证社会和谐与秩序。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