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问晏子曰:“圣人之不得意何如?”
晏子对曰:“上作事反天时,从政逆鬼神,藉敛殚百姓;四时易序,神祇并怨;道忠者不听,荐善者不行,谀过者有赉,救失者有罪。故圣人伏匿隐处,不干长上,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是以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此圣人之不得意也。”“圣人之得意何如?”
对曰:“世治政平,举事调乎天,藉敛和乎百姓;乐及其政,远者怀其德;四时不失序,风雨不降虐;天明象而赞,地长育而具物;神降福而不靡,民服教而不伪;治无怨业,居无废民;此圣人之得意也。”
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
公问晏子曰:“古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恶乎失之?”
晏子对曰:“婴闻之,以邪莅国,以暴和民者危;修道以要利,得求而返邪者弱。古者文王修德,不以要利,灭暴不以顺纣,干崇侯之暴,而礼梅伯之醢,是以诸侯明乎其行,百姓通乎其德,故君民而不危,用国而不弱也。”
诗句
公问晏子曰:“圣人之不得意何如?”
- 注释:公,指的是景公。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此处代表晏子回答了景公的提问。
- 译文:公询问晏子:“圣人在政治生涯中不顺心的情况是怎样的?”
晏子对曰:“上作事反天时,从政逆鬼神,藉敛殚百姓;四时易序,神祇并怨;道忠者不听,荐善者不行,谀过者有赉,救失者有罪。故圣人伏匿隐处,不干长上,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是以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此圣人之不得意也。”
- 注释:晏子回答说:“君王行事违背自然的规律,治理国政违反神灵的旨意,横征暴敛耗尽百姓的血汗;四季的顺序颠倒,神明共同怨恨;忠诚的人不被采纳,推荐善人的事情不能推行,奉承讨好的人得到赏赐,拯救危难的人反而有罪。因此,圣人隐居深山,不做君王的臣下,保持清洁自己的德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虽然地位卑微但不失于仁义,虽然劳碌辛苦但不失于清廉。这就是圣人在政治生涯中不顺心的情况。”
对曰:“世治政平,举事调乎天,藉敛和乎百姓;乐及其政,远者怀其德;四时不失序,风雨不降虐;天明象而赞,地长育而具物;神降福而不靡,民服教而不伪;治无怨业,居无废民;此圣人之得意也。”
- 注释:晏子接着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所做的事情符合自然规律,赋税征收公平合理。人民快乐地享受他们的政令,远方的人怀念他的恩德;四季的顺序不会混乱,天气适宜,不会发生灾害;上天显示吉祥,地下养育万物;神明降赐吉祥,百姓遵守教化而不虚伪;没有抱怨的政务,没有失业的民众;这是圣人称心如意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圣人在位时的政治状态和社会风气。通过对比圣人和普通人的政治表现,诗人表达了一个观点:真正的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法则和民心民意,而非违背这些原则。在诗中,圣人被描绘为不仅遵循道德准则,而且能顺应天时、调和百姓情绪、获得神明的赞同、以及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支持。相反,那些行为乖张、不顾民生的统治者则被视为失败和失职的象征。这种描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正统观念,强调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为民服务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