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诗句:
劝学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译文:
劝学
一百个发射不中,还不足以成为善于射箭的人;
行走千里却找不到目的地,还不足以成为善于驾车的人;
在同类之中,如果行为不端,仁爱不施,还不足以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因为学问的本质,就是追求专一。一旦专一了,无论怎样变化,都只是普通人的范畴。
品德高尚的人很少,品行恶劣的人很多,比如夏桀、商纣和盗跖之徒。
只有全面地学习和修养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君子知道,仅仅有不完美之处不足以称为美好,因此要通过背诵经典来贯通它,反复思考来通晓它,为自己做榜样并加以实践,去除其中的不良因素以保持自己的修养。
这样使得眼睛不是这样就会不想看,耳朵不是这样就会不想听,口舌不是这样就会不想说,内心不是这样就会不想考虑。
等到完全喜欢了,眼睛就会喜爱五色,耳朵就会喜爱五声,口舌就会喜爱五味,心中就会喜爱拥有天下。
权势不能倾覆他,群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不能动乱他。
生于这样的环境里,死于这样的环境里,这就是所说的德操。有了德操才能安定,安定后才能应对世事。
安定能应对世事,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上天能看到他光明的德行,大地能看到他的光辉,君子看重的是他能够保全自己的全部。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全面性。诗中提到“百发失一”,比喻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或失误,但关键在于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失败而放弃学习,更不应该就此认为学习是无用的。相反,我们应该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诗人提到“千里蹞步不至”的情况,说明有些人虽然具备一定的能力或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否恰当。
诗中还提到了“伦类不通,仁义不一”,这可能是指人们在行为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然而,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逐渐接近这种理想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善学之人。
诗人强调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自我完善和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在全面学习和修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