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尉氏、司氏之乱,其馀盗在宋。郑人以子西、伯有、子产之故,纳贿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伐、师慧。三月,公孙黑为质焉。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齐与之。良司臣而逸之,托诸季武子,武子置诸卞。郑人醢之,三人也。

师慧过宋朝,将私焉。其相曰:「朝也。」慧曰:「无人焉。」相曰:「朝也,何故无人?」慧曰:「必无人焉。若犹有人,岂其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必无人焉故也。」子罕闻之,固请而归之。

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于是乎城成郛。

秋,邾人伐我南鄙。使告于晋,晋将为会以讨邾、莒晋侯有疾,乃止。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

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堵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郑尉氏、司氏之乱,其馀盗在宋。郑人以子西、伯有、子产之故,纳贿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伐、师慧。三月,公孙黑为质焉。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齐与之。良司臣而逸之,托诸季武子,武子置诸卞。郑人醢之,三人也。    
    
师慧过宋朝,将私焉。其相曰:「朝也。」慧曰:「无人焉。」相曰:「朝也,何故无人?」慧曰:「必无人焉。若犹有人,岂其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必无人焉故也。」子罕闻之,固请而归之。    
    
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于是乎城成郛。    
    
秋,邾人伐我南鄙。使告于晋,晋将为会以讨邾、莒晋侯有疾,乃止。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    
    
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堵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赏析:    
    
这段文本描述了春秋末期鲁国和晋国的一些政治事件及人物行为。《左传·襄公十五年》详细记载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宋国与晋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通过分析这段历史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关系,同时也可以窥见古代文化和礼仪的复杂性。    
    
文中提及了郑国内部的政治动乱。郑国的尉氏、司氏家族发生内乱,其余逃亡在外的盗贼被安置在宋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郑国人向宋国支付了大量贿赂,并以此换取了三位贵族的人身安全。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斗争的应对策略。    
    
文章还涉及了晋国的军事行动和外交决策。《左传》中的“齐侯围成”部分展示了齐国因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发动的军事行动。晋国则因为国君的疾病而未能参与盟会。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各国的政治格局,也体现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依赖。    
    
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个人品德和行为的描写,如子罕拒绝接受珍贵的玉器的事迹,显示了他的清廉和自重。这种品质在当时被视为高尚的道德标准,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正直和个人荣誉的重视。    
    
《左传·襄公十五年》通过对郑国政治斗争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它还揭示了国际关系中的动态变化,并通过人物的行为反映出不同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这段文字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窗口。    

译文:

郑尉氏、司氏发生变乱后,其他逃亡盗贼仍在宋国。郑人利用子西、伯有、子产的关系,贿赂宋国,用四十匹马与师伐、师慧结盟。三月,公孙黑作为人质被派往宋国。司城子罕将堵女父、尉翩、司齐送给他们。良是司城的臣仆却逃跑了,托付给季武子。季武子把良放在卞地。郑人把他剁成了肉酱,共三人。

师慧路过宋国时打算私通宋国,他的助手说:“这是朝邑。”师慧说:“没有人。”助手说:“如果还有人,怎么会变成这样?”师慧说:“一定没有人会来。如果我还有人,怎么能用千乘大国的丞相交换淫乐之事?一定是没有人。”子罕听到后,坚决要求他回来。

夏季,齐景公包围了成地,这是因为与晋国有矛盾的缘故。因此筑起了成地的外城。

秋季,邾人攻打我国南部边境。派使者报告了晋国,但晋文公因病未能应战。冬季,晋悼公去世,未能如期举行会议。

郑国的公孙夏前往晋国奔丧,子蟜送行至墓地。

宋国有的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拿给玉人来鉴定,玉人认为它是宝贝,所以恭敬地献上。”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贝,你以宝玉为宝贝,如果我接受它,我们俩都会失去宝贝。不如人家拥有真正的宝物。”说完磕头道歉说:“小人怀揣宝玉,不能越过乡界。请允许我用死来请求宽恕。”子罕在那个地区设立了一个官署,命令玉匠为他加工这块宝玉,等到富贵之后又让玉石回归原主。

赏析:

这段文本详细描绘了春秋时期的郑国内部政治纷争和外部军事活动。《经》中提到的春季事件包括宋国派遣向戌(向戌曾为晋卿)前来聘问,并与郑国重温过去的盟约。这反映了宋国和郑国之间深厚的政治联系和相互依赖。

文本中的“刘夏逆王后于齐”和随后的“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表明齐国对郑国的直接侵略,突显了当时国家间紧张的军事对峙局面。同时,郑国派出军队和城池防御措施显示出其对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能力。

关于“子罕不受宝玉”的事件则展现了子罕的廉洁和淡泊名利的品质。他拒绝无端赠送的宝玉,并以其清廉著称,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

《左传·襄公十五年》不仅揭示了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往来,还深刻描绘了个别人物的道德风貌和个性特点。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对古代文明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