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齐侯伐我北鄙。夏,公至自会。五月甲子,地震。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秋,齐侯伐我北鄙,围郕。大雩。冬,叔孙豹如晋。
【传】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会于湨梁。命归侵田。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是一篇记录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事件的文献。该文详细记载了晋悼公的安葬过程、晋国诸侯的会盟情况以及晋国的政治动态**。具体分析如下:
- 背景介绍
- 晋悼公的安葬:晋悼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一位有争议的君主。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流亡到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篇文献记载了晋悼公的安葬过程,体现了当时对于死者尊严的重视,以及政治权力的传承。
- 政治动态
- 晋国诸侯的会盟:在襄公十六年,晋悼公去世后,其子夷皋继位为晋灵公。然而,由于晋灵公年纪尚小,无法有效处理国政,导致朝中出现权力斗争。文献中提到“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叔孙豹如晋”,这反映出晋国内部的权力争夺和政治不稳定。
- 社会文化
- 改穿吉服与烝祭:文献记载,为了表示对晋悼公的尊敬和哀悼,晋平公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其中包括“改服修官,烝于曲沃”等仪式,这不仅反映了晋国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对先祖的追思与纪念。
- 外交关系
- 与诸侯的互动:文献还提到了与周边国家如曹、邾等的交往细节,通过这些交流,晋悼公试图巩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维护其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同时,这也显示了晋国在当时作为一个国际大国的地位。
- 后世影响
- 晋国的历史评价:通过对襄公十六年的记载,可以看出晋悼公虽生前有诸多争议,但其死后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和纪念。这种记载方式不仅反映了晋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