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谷。

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

晋侯问卫故于中行献子,对曰:「不如因而定之。卫有君矣,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诸侯。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抚之。』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乱者取之,推亡固存,国之道也。』君其定卫以待时乎!」

冬,会于戚,谋定卫也。

范宣子假羽毛于齐而弗归,齐人始贰。

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

诗句

  1. 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秋天,楚国由于上次在庸浦的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2. 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子囊在棠地集结军队以进攻吴国,但吴国没有出战而是选择了撤退。
  3. 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子囊坐在军帐里等待,认为吴国不会出战。
  4. 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吴国人利用从皋舟峡谷的有利地形进行攻击。
  5. 楚人不能相救:楚国人因为子囊的判断而没有及时救援。
  6. 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谷:吴国最终打败了楚军,俘虏了楚国的公子宜谷。
  7. 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周朝国王派遣使者(刘定公)向齐国君主赐予命令。
  8. 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现在我命令你遵守你的家族规范,继承先祖的事业,不要辜负先人的遗愿。
  9. 敬之哉,无废朕命!:敬慎行事吧,不要废弃我的旨意!
  10. 晋侯问卫故于中行献子,对曰:晋侯询问卫国的情况,中行献子回答说。
  11. 不如因而定之:不如趁机去平定卫国。
  12. 卫有君矣,伐之,未可以得志而勤诸侯:卫国已经有了君主,再去攻打它,可能无法达到目的却会劳累其他国家。
  13. 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抚之。』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乱者取之,推亡固存,国之道也』:根据《左传》中的历史记载,有人建议:“依靠强大力量安抚他们。”又有人说:“灭亡的国家会被侮辱,动乱的国家会被掠夺,扶持那些即将灭亡的国家,是国家的原则。”
  14. 君其定卫以待时乎:君王应该安定卫国以等待时机吧。
  15. 范宣子假羽毛于齐而弗归,齐人始贰:范宣子向齐国借羽毛却不归还,齐国开始有了二心。
  16. 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楚子囊在回国途中攻打吴国时去世,临终前嘱咐子庚说:“一定要修建郢都。”
  17. 君子谓:「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君子认为:“子囊忠诚。国君去世不忘增加他的名声,将要死去不忘保卫国家,这难道不可以说是忠诚吗?忠诚是民众所期望的。”

译文

秋天,楚国因为上次在庸浦战役失败的原因,决定再次攻打吴国。吴国没有出城作战而是选择了撤退。子囊坐在军帐内等待,认为吴国不会出战。吴国人利用从皋舟峡谷的有利地形进行攻击。楚国人因为子囊的判断而没有及时救援。吴国最终打败了楚军,俘虏了楚国的公子宜谷。周朝国王派遣使者(刘定公)向齐国君主赐予命令。现在我要告诉你遵守家族规范,继承先祖的事业,不要辜负先人的遗愿。敬慎行事吧,不要废弃我的旨意!晋国的君主询问卫国的问题,中行献子回答说不如趁机去平定卫国。卫国已经有了君主,再去攻打它,可能无法达到目的却会劳累其他国家。根据历史记载,有人建议依靠强大力量安抚他们。又说:“灭亡的国家会被侮辱,动乱的国家会被掠夺,扶持那些即将灭亡的国家,是国家的原则。”君王应该安定卫国以等待时机吧。范宣子向齐国借羽毛却不归还,齐国开始有了二心。楚子囊在回国途中攻打吴国时去世,临终前嘱咐子庚说:“一定要修建郢都。”君子认为:“子囊忠诚。国君去世不忘增加他的名声,将要死去不忘保卫国家,这难道不可以说是忠诚吗?忠诚是民众所期望的。”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频繁的战争与外交斗争。楚子囊和吴国之间的冲突是这一主题的具体体现。诗中通过描述楚子囊对形势的判断失误、吴国的反击以及最终楚国的失败来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同时,诗歌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晋国、吴国、楚国等国家的互动和立场变化,体现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多变。此外,诗中也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的影响,表达了对忠诚行为的认可和赞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