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
蒯惧,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并帑于戚而入,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惧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虽奸之,庸如愈乎?」遂行,从近关出。公使子蟜、子伯、子皮与孙子盟于丘宫,孙子皆杀之。四月己未,子展奔齐。公如鄄,使子行于孙子,孙子又杀之。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河泽。鄄人执之。
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
注释:
- 日旰:太阳已偏西。
- 戒:警告。文子:人名,孙文子;文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这里代指他的儿子孙蒯,即后来的孙蒯子。文子、文子之子孙蒯都是卫献公的宠信之人。宁惠子:人名,宁惠子,也是卫国的大夫,与孙文子和孙文子之子孙蒯一起受献公的宠爱。
- 朝:上朝,这里指进宫向献公汇报工作或议事。
- 旰:天色晚,指天已黑。
- 射鸿:用箭射鸿雁。囿:古代帝王或贵族所建的园林。
- 二子:指孙文子和孙文子之子孙蒯。
- 不释:不放下来,即戴在头上的皮冠没有摘掉。
- 师曹:人名,春秋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教导国君学习音乐的人。这里指孙蒯派去的人,负责教献公弹琴。
- 巧言:巧妙的话语,这里指《诗经》中的诗篇《巧言》。
- 卒章:诗文的结尾部分。
- 歌之:唱歌。
- 诵之:诵读。
译文:
卫献公警告孙文子和宁惠子来吃饭,他们都穿上衣服就去朝见献公。因为等了一整天还没有召见,所以他们就去园中射鸿雁消遣。孙文子和孙蒯就跟着去了,但两人都没有摘下帽子和皮冠就和他们交谈。孙文子和孙蒯很生气。孙文子前往戚地,孙蒯进去传达。献公让他们喝酒,让乐官演唱《诗经·小雅·巧言》的最后一章。乐官推辞,乐官之长师曹请求为他演唱。以前,献公有一个宠爱的嫔妃,曾让乐官师曹教她弹琴,但师曹打了她一顿。所以乐官想要唱这首诗,以此来激怒孙蒯回报献公对他的怨恨。献公让他唱了这首歌,于是他开始吟唱。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卫献公对孙文子和孙蒯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反应。其中涉及到君臣之间的矛盾、个人恩怨以及对权力的争夺等多个层面。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事件背景的机会。
这段文字中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的重要性。孙蒯等人虽然受到献公的宠爱,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职责和身份,而是选择了以理服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和礼仪的重视。
这段文字还展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献公对于宠爱他的孙文子和孙蒯的背叛和不满,最终导致了他们被驱逐出宫的结局。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珍惜和平,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