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二月乙朔,日有食之。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己未,卫侯出奔齐。莒人侵我东鄙。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冬,季孙宿会晋士□、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人于戚。

【传】十四年春,吴告败于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

执莒公子务娄,以其通楚使也。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知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剪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剪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逖?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于是,子叔齐子为季武子介以会,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

诗句: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

译文:十四年春季,吴国到晋国报告战败情况,季孙宿,叔老和晋国的士匄、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公孙趸、曹国人、莒国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和吴国人在向地会见,这是为吴国策划进攻楚国的缘故。

关键词注释:

  • 春秋: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以鲁隐公元年为开始,至哀公二十七年为结束,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 左传: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左丘明所著,记录了从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 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
  • 向:地名,今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当时是吴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重要场所。
  • 季孙宿、叔老: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代表季氏家族,季孙宿是他们的首领。
  • 晋士**:指晋国的士族或贵族,这里特指士匄,他是晋国的一位重要官员。
  • 齐人:指齐国的贵族或官员,可能是会议中的一部分。
  • 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这些国家的人或官员参加了这次会面。
  • 范宣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范吉射之子,范武子之子。
  • 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名姬重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诸戎: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游牧民族族群,包括西戎、南夷等部族。
  • 秦人:古代中国的北方民族,秦国人的祖先。
  • 姜戎氏: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族群,姜姓,戎氏是其部落名称。
  • 瓜州:古代地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一带,曾是秦国的领地。
  • 惠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名嬴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殽之师:指公元前627年的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重要的军事冲突。
  • 职:责任,职责。
  • 翦弃:剪除,抛弃,指被剥夺或消灭。
  • 赋:《青蝇》是《诗经》中的一首诗篇。
  • 赋《青蝇》而退:指赋诗而退,即作诗后离去。
  • 官之师旅:指晋国的军队。
  • 何恶之能为:意思是有什么理由或原因可以指责或厌恶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