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疾,告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师于鄢,以辱社稷,为大夫忧,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于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于祢庙者,请为『灵』若『厉』。大夫择焉!」莫对。及五命乃许。
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大夫从之。
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养叔曰:「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子为三覆以待我,我请诱之。」子庚从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君子以吴为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诗句
楚子疾,告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师于鄢,以辱社稷,为大夫忧,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于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于祢庙者,请为『灵』若『厉』。大夫择焉!」
莫对。及五命乃许。
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大夫从之。
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继之。养叔曰:「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子为三覆以待我,我请诱之。」子庚从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党。君子以吴为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译文
楚昭王病重,告诉大臣们说:“我的德行不够,年少就承担了国家重任,活了十年就失去了先君,还没来得及学习师傅的教诲和榜样,却意外承受了许多幸运。因此我很不幸,在鄢地被吴国打败,给国家带来耻辱,作为臣子深感忧虑,这是多么的罪过啊。如果有幸得到您的神灵保佑,能够保全我的性命死在疆场上,那么对于先君的祭奠仪式,我请求用‘灵’或者‘厉’来称呼他吧。请您斟酌考虑吧!”
大臣没有回应楚昭王的话。
等到第五次祷告后,大臣答应了。
秋季,楚昭王去世。子囊计划给昭王一个谥号。大臣说:“君王已经下达了命令。”子囊说:“君王命令赐给他谥号,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楚国是一个显赫的国家,君王亲自统治着这个国家,安抚了蛮夷,征讨了南海的诸侯,把中原纳入版图,却因为自己的过失,难道不是可以称之为‘共’吗?请您赐给他‘共’的谥号吧。”大臣们听从了子囊的建议。
吴国入侵楚国,养由基被迫奔赴战场。子庚率领军队跟随他。养叔说:“吴国趁我们国家丧事的时候进攻,以为我们不能出兵抵抗。他们一定会放松警惕。您让我做三次埋伏准备引诱他们,我请求诱骗他们进入埋伏圈。”子庚听从了养叔的建议。两军在庸浦展开战斗,吴军大败。楚军俘获了吴国的公子党。君子认为吴国有失体统。
《诗》中说:“上天不会同情无道的统治者,混乱的局面无法安定。”
赏析:
此诗主要叙述楚昭王在临终前对其死后之事进行了安排,并得到了大臣的认同和祝福。其中,“不谷不德”表达了他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责;“生十年而丧先君”则反映了他因年幼而承担重大责任的悲哀。此外,大臣们对他的评价与支持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与默契。最后一句引用《诗经》中的名言“不吊昊天”,既表达了对上天无常的感慨,也暗示了吴国入侵的不幸命运。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展现了楚昭王的内心世界及其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