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扎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也。晋侯待于竟,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泾,不济。叔向见叔孙穆子。穆子赋《匏有苦叶》。叔向退而具舟,鲁人、莒人先济。郑子蟜见卫北宫懿子曰:「与人而不固,取恶莫甚焉!若社稷何?」懿子说。二子见诸侯之师而劝之济,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郑司马子蟜帅郑师以进,师皆从之,至于棫林,不获成焉。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栾□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下军从之。左史谓魏庄子曰:「不待中行伯乎?」庄子曰:「夫子命从帅。栾伯,吾帅也,吾将从之。从帅,所以待夫子也。」伯游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乃命大还。晋人谓之迁延之役。
诗句:
吴王寿梦长子诸樊既除父丧,将立其弟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扎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译文:
吴王寿梦的长子诸樊已经结束了父亲的丧事,打算让弟弟季札担任国君。季札拒绝了这一提议,说道:“曹宣公去世的时候,诸侯和曹国人并不赞成曹成公,打算立子臧为国君。子臧离开后,他们就没有按原来的计划去做。”季札还说:“君子认为他能做到坚守自己的原则,作为国君,这是正当的继承人。谁还能背叛君主呢?拥有国家并不是我们坚持的原则。虽然我不够优秀,但我愿意依附于子臧,不失去自己的原则。”于是,他坚定地被立为国君。但季札放弃了自己的家室,转而去耕种农田。最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注释:
- 吴王寿梦: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
- 诸樊:吴王寿梦的儿子。
- 季札:吴王寿梦的长子,后来成为吴国的重要人物。
- 曹宣公:曹国的前任国君,在位期间受到诸侯和民众的非议。
- 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诸侯们因不满意曹君而被指责不义。
- 子臧:曹君的继任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即位。
- 君子曰:古代中国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示对某人行为的赞誉或批判。
- 义嗣:按照道德和礼法继承王位的人。
- 谁还能背叛君主呢?:这句话表达了对君主忠诚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诗中的季札拒绝继承君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忠诚、节操的重视。通过季札的辞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国家和君主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古代政治中的权力斗争和道德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