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葬齐归,公不戚。晋士之送葬者,归以语史赵。史赵曰:「必为鲁郊。」侍者曰:「何故?」曰:「归姓也,不思亲,祖不归也。」叔向曰:「鲁公室其卑乎?君有大丧,国不废蒐。有三年之丧,而无一日之戚。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无戚容,不顾亲也。国不忌君,君不顾亲,能无卑乎?殆其失国。」
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大子于冈山。申无宇曰:「不祥。五牲不相为用,况用诸侯乎?王必悔之。」
十二月,单成公卒。
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王问于申无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置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王曰:「国有大城,何如?」对曰:「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出献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诗句解析
- 九月,葬齐归,公不戚。 - “九月份,为齐国的公子回国举行了葬礼,鲁昭公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样子。”
- “归”:指的是齐国的公子。
- “戚”:指悲痛或哀伤的情感。
- 晋士之送葬者,归以语史赵。 - “晋国的人在送葬时,有人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史赵。”
- “史赵”:这里可能是指史官或史家,”赵”是姓。
- “语”:告诉。
- 史赵曰:「必为鲁郊。」 - “史赵说:”这一定会导致鲁国举行郊外的仪式。”
- “鲁郊”:鲁国的郊外仪式。
- 侍者曰:「何故?」 - “有一个服侍的人问:”这是为什么?”
- “何故”:为什么。
- 曰:「归姓也,不思亲,祖不归也。」 - “回答说:”这是因为他姓归,没有思念亲人,祖先也不归去。”
- “归姓”:归姓的人。
- “祖不归也”:不回祖先所在的地方。
- 叔向曰:「鲁公室其卑乎?君有大丧,国不废蒐。有三年之丧,而无一日之戚。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无戚容,不顾亲也。国不忌君,君不顾亲,能无卑乎?殆其失国。」 - “叔向说:”鲁国公室的地位恐怕不高吧?国君遭遇到了大丧事,国家却不废除打猎活动。有三年的丧期,但没有一天的忧愁。国家不关心丧事,对君王也不忌讳。君王没有悲哀的表情,不考虑自己的亲人。国家不忌讳君王,君王不关怀亲人,能不卑微吗?恐怕这是失掉了国家。”
- “鲁公室”:鲁国的公室。
- “大丧”:重大的丧事。
- 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大子于冈山。 - “冬季,十一月,楚成王灭掉了蔡国,把太子隐藏在冈山。”
- “楚子”:楚国的君王。
- “隐大子”:隐藏的大儿子。
- “冈山”:地名。
- 申无宇曰:「不祥。五牲不相为用,况用诸侯乎?王必悔之。」 - “申无宇说:”这是不吉祥的征兆。五种祭祀用的牲畜都不相配,何况是用诸侯呢?君王一定会后悔的。”
- “五牲相”:五种祭祀用的牲畜。
- “王必”:君王一定会。
- “悔之”:后悔这种做法。
- 十二月,单成公卒。 - “十二月,单成公去世了。”
- “单成公”:名。
- “卒”:死。
- 楚子城陈、蔡、不羹。 - “楚国的君王在陈、蔡、不羹三地修筑了城墙。”
- “楚子”:楚国的君王。
- “城陈、蔡、不羹”:在陈、蔡、不羹三地修建城墙。
- 使弃疾为蔡公。 - “让弃疾担任蔡公。”
- “弃疾”:人名。
- “蔡公”:职位名。
- 王问于申无宇曰:「弃疾在蔡,何如?」 - “君王询问申无宇:”弃疾在蔡国的情况如何?”
- “王”:君王。
- “问于申无宇曰」:询问申无宇。
- 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置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 - “回答说:”选择孩子没有什么比父亲更好的,选择臣下没有什么比君王更好的。郑庄公筑造了栎城并安置了子元,导致昭公没有被立为国君;齐桓公筑造了谷城并安置了管仲,直到今天还依赖他们。臣听说五大诸侯不能离开边界,五个小诸侯不能留在朝堂之外。亲近不能在外面,羁绊也不能放在国内,现在弃疾在外面,郑丹在里面。君王应该稍微警戒一下。””
- “择子莫如父”:最好的选择是父亲的选择。
- “择臣莫如君”:选择臣子没有比君王更好的。
- “郑庄公城栎”:郑庄公筑造栎城。
- “子元”:人名。
- “昭公”:人名。
- “齐桓公城谷”:齐桓公筑造了谷城。
- “管仲”:人名。
- “至于今赖之”:到现在仍然依赖他。
- “臣闻”:臣子听闻。
- “五大不在边”:五大诸侯不能离开边界。
- “五细不在庭”:五个小诸侯不能留在朝廷之外。
- “亲不在外”:亲近的人不能在外面。
- “羁不在内”:羁绊不能放在国内。
- “少戒”:稍微警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