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三月壬申,郑伯嘉卒。夏,宋公使华定来聘。公如晋,至河乃复。五月,葬郑简公。楚杀其大夫成熊。秋七月。冬十月,公子憖出奔齐。楚子伐徐。晋伐鲜虞。
【传】十二年春,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因其众也。
三月,郑简公卒,将为葬除。及游氏之庙,将毁焉。子大叔使其除徒执用以立,而无庸毁,曰:「子产过女,而问何故不毁,乃曰:『不忍庙也!诺,将毁矣!』」既如是,子产乃使辟之。司墓之室有当道者,毁之,则朝而塴;弗毁,则日中而塴。子大叔请毁之,曰:「无若诸侯之宾何!」子产曰:「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无损于宾,而民不害,何故不为?」遂弗毁,日中而葬。君子谓:「子产于是乎知礼。礼,无毁人以自成也。」
【经】十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三月壬申,郑伯嘉卒。夏,宋公使华定来聘。公如晋,至河乃复。五月,葬郑简公。楚杀其大夫成熊。秋七月。冬十月,公子憖出奔齐。楚子伐徐。晋伐鲜虞。
【传】十二年春,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因其众也。
三月,郑简公卒,将为葬除。及游氏之庙,将毁焉。子大叔使其除徒执用以立,而无庸毁,曰:「子产过女,而问何故不毁,乃曰:『不忍庙也!诺,将毁矣!』」既如是,子产乃使辟之。司墓之室有当道者,毁之,则朝而塴;弗毁,则日中而塴。子大叔请毁之,曰:「无若诸侯之宾何!」子产曰:「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无损于宾,而民不害,何故不为?」遂弗毁,日中而葬。君子谓:「子产于是乎知礼。礼,无毁人以自成也。」
译文
诗句:
- 十二年春,齐高偃率领军队把北燕的国君安置在阳。
- 三月壬申日,郑简公去世。
- 夏季,宋公派华定前来访问。
- 鲁文公前往晋国,直到黄河边才返回。
- 五月,安葬了郑简公。
- 秋季七月。
- 冬季十月,公子憖逃亡到齐国。
- 楚国攻打徐国。
- 晋国攻打鲜虞(鲜虞国)。
译文解释:
- 十二年春 - 时间:春秋时期的第12年春天。
- 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 齐高偃率领军队将北燕的君主安置在阳这个地方。
- 三月壬申,郑伯嘉卒 - 日期:春季的第三个月(农历三月)初九。郑简公(即郑伯嘉)去世。
- 至游氏之庙…无庸毁,日中而葬 - 到达游氏家族的祠堂(庙),因为考虑到孔子曾为游氏做过教师,因此不毁坏祠堂。等到太阳正中时分才举行葬礼。
- 君子谓…知礼 - 君子认为子产这样做是懂得礼仪的典范。
- 子产于是乎知礼 - 子产通过这件事明白了礼的重要性,知道不应该因小失大,损害宾客的感受而损害自己的名誉。
- 礼,无毁人以自成也 - 这是《左传》中著名的一句话,意思是:真正的礼节是不通过破坏别人来成就自己。
赏析
这段文字记录了鲁文公元年春季的一系列事件和相关的人物行动。首先提到了齐高偃派遣军队将北燕的国君安置在阳地,接着记载了郑简公的去世以及孔子对于此事的态度。随后描述了孔子与游氏家族的关系以及孔子本人对于祭祀仪式的看法,最后强调了礼的重要原则,即不要通过破坏他人来成就自己。整体上,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儒家文化中对礼仪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