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之作也,子产授兵登陴。子大叔曰:「晋无乃讨乎?」子产曰:「吾闻之,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既,晋之边吏让郑曰:「郑国有灾,晋君、大夫不敢宁居,卜筮走望,不爱牲玉。郑之有灾,寡君之忧也。今执事手间然授兵登陴,将以谁罪?边人恐惧不敢不告。子产对曰:「若吾子之言,敝邑之灾,君之忧也。敝邑失政,天降之灾,又惧谗慝之间谋之,以启贪人,荐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忧。幸而不亡,犹可说也。不幸而亡,君虽忧之,亦无及也。郑有他竟,望走在晋。既事晋矣,其敢有二心?」
楚左尹王子胜言于楚子曰:「许于郑,仇敌也,而居楚地,以不礼于郑。晋、郑方睦,郑若伐许,而晋助之,楚丧地矣。君盍迁许?许不专于楚。郑方有令政。许曰:『余旧国也。』郑曰:『余俘邑也。』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土不可易,国不可小,许不可俘,仇不可启,君其图之。」楚子说。冬,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
翻译如下:
火之之作也,子产授兵登陴。子大叔曰:「晋无乃讨乎?」子产曰:「吾闻之,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既,晋之边吏让郑曰:「郑国有灾,晋君、大夫不敢宁居,卜筮走望,不爱牲玉。郑之有灾,寡君之忧也。今执事手间然授兵登陴,将以谁罪?边人恐惧不敢不告。子产对曰:「若吾子之言,敝邑之灾,君之忧也。敝邑失政,天降之灾,又惧谗慝之间谋之,以启贪人,荐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忧。幸而不亡,犹可说也。不幸而亡,君虽忧之,亦无及也。郑有他竟,望走在晋。既事晋矣,其敢有二心?」
这首诗出自《左传·昭公十八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诗中描述了郑国的子产在火灾发生后授兵登陴的情景。子产回应了晋国的边吏关于郑国灾情的询问,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以及预防灾祸的重要性。同时,诗人提到了晋国的边境官吏对于郑国的担忧,表达了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赏析如下: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国际关系。通过子产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的勇气和智慧。同时,诗中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和人们的恐慌心理。
从诗歌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诗中的用词也十分精准,如“授兵登陴”、“宝,以保民”等词语的使用,都体现了诗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记载,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