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六月,邾人入鄅。秋,葬曹平公。冬,许迁于白羽。

【传】十八年春,王二月乙卯,周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而毛得以济侈于王都,不亡何待!」

三月,曹平公卒。

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

诗句:

  1. 曹伯须卒译文:曹伯(曹国国君)去世。
    注释:这里的“曹伯”指的是曹国的国君,“须”可能是谥号或尊称,表明其是曹国的君主。
    赏析:这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政治权力更迭和家族的兴衰变化。

  2. 宋、卫、陈、郑灾
    译文:宋、卫、陈、郑四国遭受火灾。
    注释:“宋、卫、陈、郑”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几个诸侯国,这里特指它们都受到了火灾的影响。
    赏析:这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频发,对国家造成了影响。

  3. 邾人入鄅
    译文:邾国人进入鄅国。
    注释:“邾人”是指邾国的居民或军队,“鄅”可能是一个地名,这里指被邾国占领的地方。
    赏析:这句话显示了军事力量对领土的争夺,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冲突。

  4. 葬曹平公
    译文:为曹平公举行葬礼。
    注释:“曹平公”是曹国前任国君的名字,这里指的是他死后被安葬。
    赏析:这是对曹国国君去世的记录,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5. 周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
    译文:周毛得到杀掉毛伯过,并取而代之。
    注释:“毛得”和“毛伯过”可能是人名或者官名,“周毛得”是周朝的官员,“毛伯过”可能也是一位官员,这里描述的是毛得取代毛伯过担任官职的情景。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政治权力的更替,以及统治者之间激烈的斗争。

  6. 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而毛得以济侈于王都,不亡何待!」
    译文:苌弘说:“毛得必定灭亡,这是因为夏桀奢侈的日子到了。而毛得以在王都中挥霍无度,如果不是灭亡还有何待!”
    注释:“昆吾”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人物或事件,“毛得”和“毛伯过”可能是同一个人,“王都”是指当时的一个国家首都。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苌弘对毛得未来命运的判断,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认为过度奢侈会导致灭亡。

  7. 三月,曹平公卒。
    译文:三月,曹平公去世。
    注释:“曹平公”是曹国前任国君的名字,这句话描述了他去世的消息。
    赏析:这句话是对个人生命的终结的记录,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对逝者的尊重。

  8. 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
    译文:五月初八,开始出现黄昏时可见的火灾。十六日,刮起大风。梓慎说:“这是融风,是火的开始。七天后,大火就会发生。”十八日,风更加猛烈。二十五日,大火更加严重。宋、卫、陈、郑四个国家都遭受火灾。梓慎登上大庭氏的仓库眺望,说道:“宋、卫、陈、郑四个国家都有火灾。”几天后,这几个国家都前来报告火灾情况。裨灶说:“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郑国又要起火。”郑国人请求采用他的说法,子产不同意。子太叔说:“用宝是为了保护人民。如果发生了火灾,国家几乎要灭亡。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挽救国家危难,您为什么舍不得呢?”子产说:“天理遥远,人事关系紧密,不是我能够预料的。怎么能了解呢?从灶神那里知道天道又怎样?这也是多嘴多舌了,难道不会相信吗?”于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也没有再次引发火灾。
    注释:这里的“大庭氏”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库”是指仓库,“望之”是指在仓库里观望。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火灾的发生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和自然规律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