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城州来。沈尹戌曰:「楚人必败。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侍者曰:「王施舍不倦,息民五年,可谓抚之矣。」戌曰:「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
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
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
令尹子瑕言蹶由于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
诗句
- 楚人城州来。沈尹戌曰:「楚人必败。昔吴灭州来,子旗请伐之。王曰:「吾未抚吾民。」今亦如之,而城州来以挑吴,能无败乎?」
沈尹戌对楚人的城州来行为表示了警告,认为这样做将引起吴国的注意和反击。沈尹戌提到历史上吴国曾灭亡过州来,并建议楚国应先安抚民众,而不是挑起与吴国的冲突。
- 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
郑国内发生了大水灾,人们在洧渊附近看到一条龙与水斗。尽管国人请求帮助进行祭祀以求平安,但子产拒绝这么做。他认为如果进行祈祷仪式,那将是徒劳的,因为神祇也不会因此得到满足。最后,由于没有人请求,子产也就没有做任何事。
- 令尹子瑕言蹶由于楚子曰:「彼何罪?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舍前之忿可也。」乃归蹶由。
令尹子瑕向楚庄王提出建议,认为楚国不应再因前次的事件(指沈尹戌的警告)而报复。他引用“室于怒,市于色”的俗语,说明楚国应该放弃之前的愤怒与欲望,转而寻求和解。于是,楚庄王听从了这个建议并释放了被扣押的蹶由。
译文
- 沈尹戌说楚国一定会失败。
- 楚人灭了州来后,吴军曾经请求攻打他们。
- 楚国君王回答说:“我还没有安抚我的百姓。”
- 现在他们又在州来筑城招揽吴人,难道不会导致失败吗?”侍者说。
- 沈尹戌解释说:“我们国家在内政上节约开支,在对外关系上树立德政,让百姓快乐自在,没有仇敌。而现在宫室过度奢靡,百姓生活困苦,劳苦不堪,甚至死别生离,日夜难眠。”
- 郑国发生水灾,人们在洧渊附近看到龙与水争斗。
- 国人请求为他祈祷,子产不同意,说道:“我在战斗,龙并不躲避我;龙与我相斗,我为什么还要躲闪呢?只要祈求它停止就好了。它不会有什么要求,我也不会对龙有所求。”
- 楚国的令尹子瑕建议楚国不要因为之前的事情而报复。
- 他说:“他们有什么错呢?‘室于怒,市于色’,说的就是我们国家啊。我们应该忘记前次的仇恨。”
- 于是楚庄王听从了这个建议,释放了蹶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沈尹戌和子产的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内部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心态。沈尹戌的警告和子产的态度展示了楚国在外交策略上的犹豫不决和内政管理上的疏忽。同时,郑国发生的洪水和龙的斗争也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和对神灵的祈求。最后,子瑕的建议和楚庄王的决定展现了楚国从复仇中抽身出来,寻求和解和稳定的决心。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人性、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