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己还云何为种姓非种及心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这首诗是关于“不取”的概念,强调不执着于世俗的享受和未来的期望,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这是大慧菩萨对众生的劝诫和引导,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帮助众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觉悟的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此部分探讨了如何保持内心的清净。通过不断地修行和实践,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迷惑,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
这部分讨论了佛教与外道的区别以及无受的概念。佛教认为,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超越对外在事物的执着,不被外界的影响所动摇,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
此部分探讨了佛教中解脱的概念和修行的境界。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努力,人们可以达到解脱的状态,摆脱烦恼和束缚,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此部分探讨了佛教中的三乘教法及其来源和作用。佛教认为,有三种主要的修行方式,分别为声闻、独觉和菩萨。这些修行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内心的觉悟和解脱。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此部分探讨了佛教中的各种说法和修行方法。佛教认为,不同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达到不同的境界和目标。同时,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烦恼和困扰,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此部分探讨了佛教中的思维观和身体观。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杂念和妄想,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同时,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清洁,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质。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此部分探讨了佛教中的现世观念和来世信仰。佛教认为,人们应该在现世中追求内心的解脱和觉悟,而不是过于关注来世的问题。同时,佛教也认为,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获得神通和自在的三昧境界。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此部分探讨了佛教中的三昧心和意识观。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实践,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杂念和妄想,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同时,佛教也认为,人们应该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真正的觉悟和解脱。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己还云何为种姓非种及心量
此部分探讨了佛教中的生命观和认识观。佛教认为,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永恒的。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杂念和妄想,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同时,佛教也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真正的觉悟和解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