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失去亲人的时候,哭泣不要过头,礼仪行为不要过于庄重,言语要朴素自然,穿着的丧服要漂亮但不奢华,听到音乐不能感到快乐,吃美味的东西也不觉得香甜,这些都是悲哀的表现。过了三天才能进食,这是教导人们不要因死亡而伤害生命。毁坏遗体不会伤害身体,这是圣人的政治主张。守丧的时间不超过三年,这是给民众一个结束的机会。为死者制作棺材、灵车等物品,摆放祭器表示哀悼;拍打胸腹以示悲痛,哭泣以送别死者;占卜墓地并安葬好它;建造祠堂以进行祭祀。春秋两季按时思念死者。活着时应敬重爱护,死了之后应悲哀哀痛,这基本体现了生民的根本。人死后,死与生的道理都具备了,孝子对父母的恩情也就尽了。 」

【赏析】
孔子在《孝经》中强调了对父母的孝道,其中丧亲一节是儒家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丧亲》主要讲述的是父母去世后儿女应该如何处理丧事以及如何通过丧事来表达对父母的哀思和怀念。

孔子指出孝子在失去亲人时应该表现出深沉的悲伤。这种悲伤并不是因为过度的哀愁,而是发自内心的悲痛之情。他告诫人们要控制自己的悲伤情绪,做到“哭不偯”,不要过度哭泣以致影响身体健康。

孔子认为丧期不应过长。他提出丧期不宜超过三年,这是因为三年时间足以让人们从悲痛中逐渐走出来,开始接受现实,并为逝者举办葬礼和祭奠活动。

孔子描述了为逝去的父母制作棺椁、衣物和食物等丧葬用品的行为。这些物品不仅是为了保护逝者的遗体不受损害,更是为了向人们展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孔子强调了通过丧事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他认为人们在面对逝去的亲人时,应该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思念。例如,可以通过敲击胸口来表示悲痛,或者通过哭泣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同时,他还提到人们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为逝者举行祭祀活动,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孝经·丧亲》一文通过对丧亲行为的详细描述,表达了孔子对于孝道的深刻理解和倡导。他强调了孝子在丧亲时应保持悲痛之情、遵守丧期的规矩、做好丧事的准备工作以及通过这些活动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