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注释:这里的“说”字表示喜悦的意思。“乐乎”表示快乐地。“不亦…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反问句,用于表达一种观点或情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替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传授给别人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
注释:这里的“省”字表示反省、反思的意思。“吾”是代词,指代自己。“三省”是一个古老的儒家思想,指的是多次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三十岁站稳脚跟,四十岁不被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对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七十岁随心所欲但不超过规矩。”
注释:这里的“志于学”是指立志要学习。“三十而立”是古代的一种说法,表示到了三十岁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耳顺”意思是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接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可以知道新知识,可以成为老师了。”
注释:这里的“温故”是指复习旧知识。“知新”是指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师”在这里是指老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注释:这里的“罔”意思是迷失方向。“殆”意思是危险。这句话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瓦罐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他的忧愁,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
注释:这里的“贤哉”表示赞美。“箪食、瓢饮”是古人形容贫困生活的标准。“陋巷”是指简陋的房屋。“忧”在这里表示忧愁。“不改其乐”是指面对困难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了解某事物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注释:这里的“知之”,即了解。“好之”,即喜爱。“乐之”,即以之为乐。这句话强调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用弯着的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
注释:这里的“疏食”指粗粮。“饮水”指清水。“曲肱”是弯曲着胳膊睡觉的样子。“枕之”指当枕头。这句话描述了孔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快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义却获得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注释:这里的“不义”指不符合道义。“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富且贵”指富有和尊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无足轻重。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