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诗句释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他的手触摸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顶靠的地方,砉然一声,刀声騞然,无不恰到好处。这技艺与《桑林》之舞的舞蹈动作一样协调,与《经首》之乐的节奏一样和谐。
    文惠君说:“嘻,真是高明啊!你的技艺竟达到这种程度了吗?”
    庖丁放下手中的刀回答说:“我喜好的是顺应自然的道理,我的技术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初我解牛的时候,眼中所看到的都是牛的身体部分。经过三年后,我再没有看到过完整的牛的形象。现在,我凭靠的是顺应自然的规律,通过刀法的引导使牛体轻松地分开。根据牛身体的自然状态来操作刀法,这样,即使是最坚韧的筋骨连接处也没有碰伤,何况是像大腿骨和腹肋骨这样的主要部位呢!一个好的厨师每年都会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经常磨刀;一个熟练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刀要经常磨利。如今我已经使用这把刀十九年了,已经宰割了几千头牛,可是刀刃仍然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不过即使是这样,每次当我准备宰杀整头牛的时候,我也会感到害怕并小心谨慎地行动。当我看到刀尖接触牛的皮肤时就会停住,动作变得缓慢。然后轻轻地挥动刀锋,牛就解体了。就像泥土倒在地上一样轻易。提起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心中充满了自得之情,将刀收藏起来。”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展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哲学理念。庖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高手,不仅因为他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他对“道”的理解与领悟。他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深入理解了牛的自然结构与生物特性,因此能在不伤害牛的情况下完成切割。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它教导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应学会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强行干预和改变。同时,它也强调了持续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