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盛。
◇隐公十一年
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国也。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仇,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隐何以无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markdown

隐公元年至十一年:春秋微言大义

隐公元年至第十一年之注解及赏析

隐公元年

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

  • 解释:在这一年,宋国、蔡国和卫国联合攻打了载国,而郑国则出兵占领该地。这表明诸侯之间的纷争和冲突不断,且郑国也参与了对周边小国的征讨。

隐公二年

春,滕侯、薛侯来朝。

  • 解释:此年春,滕国和薛国的国君都来到鲁国朝见隐公。这可能是为了寻求支持或表示友好关系。

隐公三年

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

  • 解释:此处的“伐取之”指代前一年宋国、蔡国和卫国的行动,而“易也”意味着相对容易,“因其力也”则是说这是因为有这些国家的支持。

隐公四年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盛。

  • 解释:这一年冬天,齐国和郑国共同进入了鲁国的都城盛。这可能预示着两国之间将有重要的政治或军事活动。

隐公五年

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国也。

  • 解释:此年春天,滕国和薛国的国君同时来朝。这里的“朝”是诸侯之间的朝觐,但同时也有其他含义。

隐公六年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

  • 解释:夏季,鲁隐公和郑文公在祁黎会面。这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可能涉及到解决之前的争端或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隐公七年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 解释:秋季,鲁隐公与齐景公和郑庄公进入许国。这可能是为了扩展领土或加强与其他诸侯的关系。

隐公八年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仇,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

  • 解释:隐公在冬季去世,但没有记载葬礼的细节。这可能是由于他是被暗杀的,所以不能公开举行葬礼。此外,这也是《春秋》中关于如何处理国君被杀事件的特别记载,表明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记录葬礼。

隐公九年

春,王正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 解释:春季,鲁国宣布为王正月份,因为姜氏夫人从齐国归来。这可能意味着齐国的影响力对鲁国有一定影响。

隐公十年

夏五月甲寅,宋公、卫侯、许男、曹伯来聘。

  • 解释:夏季,宋公、卫侯、许男和曹伯来访,这显示了当时的政治平衡和外交互动。

隐公十一年

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国也。

  • 解释:这一年开始的春天,滕国和薛国同时前来朝见鲁隐公。这表明两国都希望与鲁国保持良好关系。
  • 译文:《左传》记述鲁隐公十一年的事迹如下:“春季,滕侯和薛侯同时来朝拜鲁隐公。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侯来朝拜称为朝,大夫来拜称为聘。他们同时来朝拜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滕国和薛国都是较小的国家。”
  • 赏析: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通过描述滕侯和薛侯同时访问,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鲁国对他们的重视。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的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小国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

以上注释和赏析基于对《左传·隐公十一年》的逐句解读和深入分析,试图还原原文的意境和含义,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