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弑子赤之赂也。秋,邾娄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
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伐郑。此晋赵盾之师也。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柳。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晋人、宋人伐郑。
◇宣公二年
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秦师伐晋。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宣公三年
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其言之何?缓也。曷为不复卜?养牲养二卜。帝牲不吉,则扳稷牲而卜之。帝牲在于涤三月,于稷者唯具是视。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王者则曷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葬匡王。
在《左传》中的宣公(元年~十八年)一章,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诸侯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逐句解释:
公子遂如齐:“公子遂”是鲁国的公子之一,而“如齐”指的是他到齐国去的行为。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六月”,指的是时间;“齐人”指的是齐国的人;“取济西田”则是说齐国人从济水的西边拿走了某块土地。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外取邑不书”表示在对外战争或军事行动中夺取的土地或领土并不被记录;但在这里却特意记载了这件事情,这背后有其特定的原因,即这是为了贿赂齐国的行动。
曷为赂齐?:“曷为”在这里是一个疑问词,用来询问原因;“赂齐”指的是用财物向齐国示好。
为弑子赤之赂也:“为弑子赤之赂”意味着这种行为是为了给儿子赤报仇的献纳。
秋,邾娄子来朝:“秋”指的是季节,这里特指秋季。“邾娄子”是指邾娄国的君主,“来朝”则表示前来访问。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楚子”指的是楚国的君主,“郑人侵陈”是指郑国入侵陈国,“遂侵宋”则表示随后又侵略了宋国。
晋赵盾帅师救陈。这里的“赵盾”是晋国的大夫,而“帅师救陈”则表示率领军队救援陈国。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伐郑:“宋公、陈侯、卫侯、曹伯”都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他们与晋师在斐林举行了会晤,并共同攻打郑国。
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史事,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态和国际关系。同时,它也展示了春秋时代诸侯之间的互动及其背后的复杂性。例如,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窥见当时各国如何通过结盟、战争和外交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对抗其他国家的威胁。
通过深入解析这段文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春秋时代的政治局势以及各势力之间复杂的互动模式。这段历史不仅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国家形成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天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