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娄人、郑人伐宋。
螟,何以书?记灾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驱卒。宋人伐郑,围长葛。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强也。
◇隐公六年
春,郑人来输平。输平者何?输平犹堕成也。何言乎堕成?败其成也。曰:「吾成败矣。」吾与郑人末有成也。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狐壤之战,隐公获焉。然则何以不言战?讳获也。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秋七月。此无事何以书?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首时过则何以书?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
冬,宋人取长葛。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隐公七年
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滕侯卒。何以不名?微国也。微国则其称侯何?不嫌也。《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夏,城中丘。中丘者何?内之邑也。城中丘何以书?以重书也。
”`
隐公六年
春季,郑国人来求和,要求放弃以前的怨恨并结为新的友好关系。这是合于礼仪的做法。
事件背景
- 隐公与郑国的关系:隐公在公子时期曾与郑人发生过冲突,导致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 求和的原因:此次郑国人前来求和,是为了结束之前的恩怨,重建友好关系。
夏季五月
结盟会盟
- 地点选择:在艾地举行会盟,标志着鲁国与齐国正式建立友好关系。
- 目的意义:此行为不仅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联盟,也为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秋季七月
无特殊事件记载
- 无事状态:该月没有发生显著的国内外大事,显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
- 历史价值:尽管记录简单,但保持了历史的连贯性和真实性。
相关文献
- 《左传》解读:《春秋左传》对隐公六年的相关事件进行了详尽解释,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 何休注评:何休的注解提供了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冬季十月
叔姬归纪
- 背景介绍:隐公二年冬天,伯姬(伯姬)出嫁到纪国,此时她已过世。
- 叔姬归来:隐公七年,叔姬被迎回鲁国,表明国家对她的重视以及对她家族的尊重。
相关人物
- 何休注解:何休的注解为解读叔姬回归的事件提供了重要视角。
- 滕侯身份:提及滕侯逝世,说明当时鲁国内部的政治关系及继承问题。
相关事件分析
- 礼制遵循:通过和解、结盟等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的重视和遵守。
- 外交策略:这些行为反映了当时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结论
-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春秋》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部包含了深刻历史哲学和政治智慧的作品。通过对隐公六年事件的回顾和解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