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晋者何?公子晋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其称人何?众立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碏立之。石碏立之,则其称人何?众之所欲立也。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隐公五年
春,公观鱼于棠。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百金之鱼公张之。登来之者何?美大之之辞也。棠者何?济上之邑也。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盛。曷为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将尊师众称某率师,将尊师少称将;将卑师众称师;将卑师少称人。君将不言率师,书其重者也。
九月,考仲子之宫。考宫者何?考犹入室也,始祭仲子也。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初献六羽。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初献六羽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僭诸公也。六羽之为僭奈何?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始僭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

隐公(元年~十一年)

冬十月,卫人立晋。

  • 何谓“隐公”:隐公是周朝诸侯中的一员,他在位的时间从周历元年到十一年。
  • 为何称“隐公”:根据《春秋》的记载,“隐”通常指的是隐讳或秘密,而“公”则是指国君,因此“隐公”可能是指一个被隐藏起来的、不公开的国君。
  • 为何立“晋”:文中提到的“公子晋”可能是隐公的儿子,而“立者”指的是正式任命为国君的过程。
  • 何谓“众立之辞”:“众立之”指的是许多人支持的政权或领导。这里的“众”可能是指隐公的家族成员或其他支持者。
  • 谁称“立者”:石碏,可能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在这个事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春,公观鱼于棠。何讥尔

  • 何谓“讥尔”:这是对某种行为的批评或讽刺。
  • 讥什么:文中提到“远也”,表明这种行为与远方有关,可能是由于距离而产生的不便或误解。
  • 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这种行为超出了常规或预期,或者因为它显得不合时宜或过于隆重。

夏四月,葬卫桓公。曷为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

  • 何谓“率师”:率领军队,通常用于表示军事行动的开始或结束。
  • 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这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记录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
  • 将尊师众称某率师,将尊师少称将:这表明在历史上,某些场合会特别提到“率师”,这可能意味着这些场合具有特殊的意义或重要性;而在另一些场合,则可能只提到“将”或“率”。
  • 君将不言率师,书其重者也: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明确提到“率师”,但这个事件的重要性使得它值得记载。

秋,卫师入盛。曷为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

  • 何谓“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这也是对同一个事件的两种不同记载方式。
  • 将尊师众称某率师,将尊师少称将:同样地,这反映了不同的记录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和解释。

九月,考仲子之宫。考犹入室也,始祭仲子也。

  • 何谓“考犹入室也,始祭仲子”:这是对“考仲子之宫”这一行为的解释。
  • 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这里的“桓未君”可能是指桓公还没有正式即位,所以在这里提及“仲子”是为了进行祭祀。
  • 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因为隐公是为了桓公能够顺利即位而进行的祭祀,所以这次祭祀是为了纪念桓公的母亲。
  • 然则何言尔:这里的“然则何言尔”可能是对“桓未君则曷为祭仲子”的一种反问或补充解释。

初献六羽。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

  • 何谓“初者何?”:这是对“初献六羽”这个行为的解释。
  • 何谓“六羽者何?”:这是对“初献六羽”这个动作的具体说明。
  • 初献六羽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僭诸公也。:这里的“讥”可能是指对这个行为的批评或指责。“讥始僭诸公也”可能是指因为这个行为的开始导致了对某些规则的僭越。

译文及赏析:

《春秋谷梁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典籍,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的详细记载。本文选自《春秋谷梁传》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隐公时期的历史事件。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风气以及作者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同时,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