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人来聘。荆何以称人?始能聘也。
公及齐侯遇于谷。
萧叔朝公。其言朝公何?公在外也。
秋,丹桓宫楹。何以书?讥。何讥尔?丹桓宫楹,非礼也。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我贰也。鲁子曰:「我贰者,非彼然,我然也。」◇庄公二十四年
春王三月,刻桓宫桷。何以书?讥。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
葬曹庄公。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
秋,公至自齐。八王丁丑,夫人姜氏入。其言入何?难也。其言日何?难也。其难奈何?夫人不偻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宗妇者何?大夫之妻也。觌者何?见也。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见用币,非礼也。然则曷用?枣栗云乎?腶修云乎。
庄公二十四年(春秋时期)
译文及注释
春王三月,刻桓宫桷。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
【翻译】:为什么书作“讥”呢?因为刻桓宫的椽子是不合礼仪的。
【注释】:桓宫是鲁桓公的宫殿,桓宫的椽子是天子使用的,诸侯只能使用大夫的椽子,这里用“刻”表示过度加工,不符合礼制。
秋,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翻译】:十月初十,曹文公射姑去世。十二日,我与齐侯在扈地结盟。
【注释】:曹伯指的是曹文公,射姑是他的弟弟,死于十一月。此句记录了两位诸侯的死亡。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
【翻译】:十月初十,曹文公射姑去世。十二日,我与齐侯在扈地结盟。
【注释】:同上,曹文公死于十一月,这次提到他的死亡日期和事件。
春王三月,刻桓宫桷。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
【翻译】:为什么书作“讥”呢?因为刻桓宫的椽子是不合礼仪的。
【注释】:同上,继续讨论桓宫椽子的加工问题。
葬曹庄公。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
【翻译】:夏天,我去齐国迎接齐女为妻。为什么记录这个?这是亲迎的礼仪。
【注释】:曹庄公是鲁国国君,这里记载了他去世后的葬仪和迎娶齐女的过程。
秋,公至自齐。八王丁丑,夫人姜氏入。其言入何?难也。其言曰何?难也。其难奈何?夫人不偻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
【翻译】:秋天,我回到齐国后。八月初二,夫人姜氏进入。她进入的原因是什么?很难说。她说“什么难?”难就难在不屈从。那怎么办?夫人如果不愿顺从,就不能让她进,与公有所约定后才能进门。九月九日,大夫、宗妇相见,用币帛作为礼物。
【注释】: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迎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策略。
赏析
庄公二十四年这一章节通过一系列事件的记载展示了鲁国的内政外交活动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礼仪问题。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礼仪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 对《春秋》经义的分析: 此章节体现了《春秋》对于礼制的严格要求。例如,对桓宫椽子的处理显示了对于礼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
- 对《春秋》传义的分析: 文中的引用《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提供了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和解释,反映了古代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议和对话。
- 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观察到当时的政治、社会和家族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 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文章采用了简洁直白的语言风格,并通过对话和叙述来展示情节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