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曷为使卫主之?卫未有罪尔。败者称师,卫何以不称师?未得乎师也。
夏四月丁未,邾娄子琐卒。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邾娄人救郑。
冬,筑微。大无麦禾。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
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籴者何?请籴也。何以不称使?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曷为以臧孙辰之私行?君子之为国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籴,讥也。◇庄公二十九年春,新延厩。新延厩者何?修旧也。修旧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凶年不修。夏,郑人侵许。秋,有蜚。何以书?记异也。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
庄公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的诗,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各国间的纷争。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军事动态以及社会状况。
诗句及译文:
- 《春秋》(节选):“庄公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 译文:在庄公二十八年春季的三月,齐国人对卫国发动了战争。卫国军队与齐军交战,结果卫军大败。
- 《春秋》(节选):“夏,郑人侵许。秋,有蜚。”
- 译文:夏季,郑国侵犯了许国。秋季,出现了不祥的鸟灾。
- 《春秋》(节选):“冬,筑微。大无麦禾。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
- 译文:《春秋》中记录了冬日建造小城的行为,但是提到没有麦子和禾草的生长,这是为了回避,因为在凶年才去建造城池。
- 《左传》(节选):“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籴者何?请籴也。何以不称使?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曷为以臧孙辰之私行?君子之为国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籴,讥也。”
- 译文:臧孙辰向齐国请求谷物,但未说明派遣使者的原因。这被认为是出于臧孙辰个人的方便,而非官方行为。因为君子在国家治理上必须有三年的储备粮。如果一年不丰收就请求粮食,是值得批评的做法。
- 《春秋左氏传》【经】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厩
- 《左传》中关于庄公二十九年春天的新作延厩的记述,指出这是不合季节的举措。马应该在日出日落时分出动、归来,而春天的马不在此时出动则显得不恰当。
- 《左传》(节选):“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 译文:夏季,郑国侵犯了许国。如果军队使用战鼓和号角进行攻击称为“伐”,不用这些武器但同样表示进攻则称为“侵”。此外,轻率地偷袭也可以称作“袭”。
- 《左传》(节选):“秋七月壬午,邾娄子琐卒。”
- 译文:在秋日的七月壬午日,邾娄子琐去世。
- 《左传》(节选):“纪叔姬卒。城诸及防。”
- 译文:纪叔姬去世。同时,还修筑了其他两个城市和城墙。
- 《左传》(节选):“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
- 译文:所有建筑工程,一旦发现龙出现就全部完成,并开始准备新的工作或事务。
注释与赏析:
- 《左传》中的“不时”
- 书中多次提及“不时”一词,意味着某些活动或行为并非最佳时机。例如,庄公二十八年春天修建延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决定。
- 《左传》的战争记述
- 书中对于战争中的细节描述十分具体,如“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等语句都展示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和紧张局势。
- 《左传》的灾异观
- 除了战争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如“有蜚”即不祥之兆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天象的关注和解读。
- 《左传》的社会批评
- 书中提到的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如“伐”“侵”“袭”等行为,都是对当时政治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批评和反思。
总结上述内容,通过对《春秋》、《左传》中相关章节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