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雨,何以书?记异也。

◇庄公三十二年春,城小谷。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何以不称弟?杀也。杀则曷为不言刺?为季子讳杀也,曷为为季子讳杀?季子之遏恶也,不以为国狱,缘季子之心而为之讳。季子之遏恶奈何?庄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季子曰:「般也存,君何忧焉?」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谓我曰:『鲁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庆父也存。』」季子曰:「夫何敢?是将为乱乎?夫何敢?」俄而牙弑械成。季子和药而饮之曰:「公子从吾言而饮此,则必可以无为天下戮笑,必有后乎鲁国。不从吾言而不饮此,则必为天下戮笑,必无后乎鲁国。」于是从其言而饮之,饮之无累氏,至乎王堤而死。公子牙今将尔。辞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诛焉,然则善之与?曰:「然。」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季子杀母兄何善尔?诛不得辟兄,君臣之义也。然则曷为不直诛而鸩之?行诛乎兄,隐而逃之,使托若以疾死,然亲亲之道也。

这首诗出自《左传(庄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段历史记载。诗中主要讲述了庄公与公子牙的关系以及公子牙的死因。首先,庄公病重时,他召见季子并授予国政。然而,公子牙对庄公的病表示忧虑,并预言庆父将篡位。庄公死后,公子牙试图篡夺王位,但最终被季子所杀。季子为了维护君臣之间的义理,不直接诛杀公子牙,而是选择了鸩毒的方式,使其在无疾而终的情况下死去。

此诗体现了春秋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同时也展示了季子作为鲁国国君之子,为了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敢于站出来反对篡位的行为。季子虽然采取了极端的手段,但他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国家和家族的利益。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正义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维护君臣之间的义理,而不是出于个人恩怨。

此诗通过对庄公、公子牙和季子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同时,也揭示了春秋时代政治观念的变化,即对于忠诚、义理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私欲的排斥。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君主权力滥用的批判,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坚守,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