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诗句: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
译文:树立国家安定的基础,必然导致相互猜疑的局势。
赏析:
“夫”字在句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为下文的观点做铺垫。“树国固”,意味着建立稳固的国家基础。“必相疑之势”,表达了一种由于权力和地位分配不均导致的猜疑与不信任。
这句诗反映了贾谊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国家的稳定并非建立在表面的繁荣之上,而是需要通过消除内部的猜疑与矛盾来实现。这种看法体现了他对汉初政治状况的认识,也是他治国理念的核心思想。
贾谊认为,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要解决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避免因猜忌而导致的分裂。他提出,只有当国家内部没有猜疑、没有争斗时,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安定。这一观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前瞻性和深刻。
贾谊还进一步指出,这种猜疑不仅仅是因为权力的争夺,更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传统的产物。他强调,要想消除这些猜疑,不仅需要外部的政治力量,更需要从文化上进行改革,培养一种公正、透明的政治氛围。
贾谊的《治安策》是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文献。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定信念。这篇政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观点和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