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阳】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月名】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风雨】

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焚轮谓之颓,扶摇谓之猋。风与火为庉,回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蜺为挈贰。弇日为蔽云,疾雷为霆霓,雨霰为霄雪。暴雨谓之涷,小雨谓之霢霂,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济谓之霁。

【星名】

寿星,角亢也。天根,氐也。天驷,房也。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星纪,斗牵牛也。玄枵,虚也。颛顼之虚,虚也。北陆,虚也。营室谓之定。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降娄,奎娄也。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浊谓之毕,咮谓之柳。柳,鹑火也。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明星谓之启明。彗星为欃枪,奔星为彴约。

月阳”可能是一个不完整或未被正确引用的文本。在已知的文献中,没有找到与“月阳”对应的内容。因此,无法进行诗句和译文的对照解析。
诗句: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译文:
在农历的十天干中,甲代表的是月亮,所以称为”毕”;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代表着太阳落下之后,月亮升起前的时间段,因此被称之为“橘”、“修”、“修”、“圉”、“厉”、“則”、“窒”、“塞”和“終”。最后一个月份,也就是癸为“极”,即月亮最圆的时候,也就是一个月的极点。

关键词注释:

  • 月阳:天属阳的名字,有“月雄”的同义词。
  • 月阴:指农历以十天干纪月的十干。见《尔雅·释天》。
  • 十月:在农历上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也被称为“辜”。。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农历干支纪月的记载。它不仅展示了古人对于宇宙星辰和时间规律的认知,还体现了他们观察自然现象、总结经验的智慧。通过这些天象的变化,古人能够预测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诗中的“月阳”等词汇,不仅描述了天文现象,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渊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