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短歌行二首(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注释:
- 周西伯昌:指周文王姬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之一。
- 三分天下:形容周文王统治下的周国拥有三分之二的领土。
- 崇侯谗之:崇侯是古代的一个官员,因嫉妒而向纣王进言陷害周文王。
- 斧钺:古代的一种刑具,用斧头和长柄斧组成,象征权力和刑罚。
- 一匡天下:指周公旦辅助周武王东征胜利,结束了商朝的统治,统一了中国。
- 正而不谲:正直而不狡猾。
- 孔子所叹:指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周文王的评价。
- 赐与庙胙:指周文王受到天子的赏赐,享受祭祀的特权。
- 虎贲三百人:指周文王的军队规模,拥有三百名勇士。
- 河阳之会:指周文王在黄河以南地区的活动和会议。
- 诈称周王:指崇侯谗之事件中的周文王被诬陷为假冒的周王。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周文王的赞美之情。诗中描绘了周文王的圣德和功绩,以及他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远大志向。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追求。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