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之为武者,则非文也;为文者,则非武也。文武更相非,而不知时世之用也。此见隅曲之一指,而不知八极之广大也。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唯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人之众,汤无七里之分,以王诸侯。文王处岐周之间也,地方不过百里,而立为天子者,有王道也。夏桀、殷纣之盛也,人迹所至,舟车所通,莫不为郡县,然而身死人手,而为天下笑者,有亡形也。故圣人见化以观其徵,德有盛衰,风先萌焉。故得王道者,虽小必大;有亡形者,虽成必败。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殷之将败也,太史令向艺先归文王,期年而纣乃亡。故圣人见存亡之迹,成败之际也,非待鸣条之野,甲子之日也。

翻译:

今世之为武者,则非文也;为文者,则非武也。文武更相非,而不知时世之用也。此见隅曲之一指,而不知八极之广大也。

译文:

现在世上那些崇尚武力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文治之人;相反,那些讲究文治的人,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武勇之士。因为文武之间相互诋毁,却不懂得如何应对时世的需求。这就像是只看到了一个角落,而没有看到整个世界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文治还是武治,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国家之所以能够存立,是因为道德的存在;而家庭之所以会灭亡,则是因为理路闭塞不通。尧帝虽然没有百户的城墙,舜帝也没有置办的家业,但是依然能够拥有整个天下。同样地,大禹虽然没有十人的军队,汤王也没有方圆七里的封地,但是却能够统治诸侯。周文王之所以能够在岐周之地立足,是因为他的德行足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样地,夏桀和商纣在鼎盛之时,人们所到之处都是他们的疆域,但是他们最终都身死国灭,被天下人所嘲笑。因此,圣人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行来洞察其背后的征兆,德行有盛衰之分,风向的变化也会随之而来。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得到治理之道,那么即使它很小,也能够逐渐壮大;反之,即便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实际上却是空有其表。夏朝将要灭亡的时候,太史令终古先投奔到了商朝,三年之后,夏桀就灭亡了。殷朝将要衰亡的时候,太史令向艺先归顺了周文王,一年之后,纣王也灭亡了。由此可见,圣人是通过观察国家的兴衰、成败之间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趋势,而不是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日期或事件。

注释:

  1. 河上之丘冢(地名):指的是位于黄河之上的山丘上的坟墓。数量众多,难以计算。
  2. 曹子:古代将领的名字。
  3. 柯之盟:古代的一种结盟方式。
  4. 桓公:指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5. 隅曲:比喻视野有限或见识浅薄。
  6. 八极:古人认为天地四方各是一方,总共八个方向,故称八极。
  7. 理塞:指治国无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