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谓强者胜,则度地计众;富者利,则量粟称金。若此,则千乘之君无不霸王者,而万乘之国无不破亡者矣。存亡之迹,若此其易知也,愚夫蠢妇,皆能论之。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氵昏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诗》云:“乃眷西顾,此惟与宅。”言去殷而迁于周也。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翻译:如果认为强者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就要考虑土地和人口;如果认为富人可以得到利益,那就要考虑粮食和金币。像这样,即使是千乘之君也无一不是霸王者,而万乘之国也无不灭亡者。存亡的道理,如此简单明了,愚笨的人和愚蠢的妇女都能谈论它。赵襄子凭借晋阳的城池成为霸主,智伯凭借三晋的土地被擒获,王莽凭借大齐被消灭,田单凭借即墨立下功业。因此,国家的灭亡,即使国家再大也无法依靠;道义的推行,即使国家再小也不能轻视。由此看来,存在得道,不在于大小;国家的消亡,不在于规模。

赏析: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和事件,强调了道德和仁德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因素对国家存亡的影响。文章开头引用古语“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䖟”,用以说明古代人民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和能力,进而引出圣人为了适应环境、保护人民而创造的宫室建筑等工具。接着,文中通过对比圣人与后世人民的劳动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古代社会对于技术和便利设施的重视。最后,通过赵襄子、王莽和田单的例子,展示了得道之人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正义,以及失道之人如何最终走向灭亡。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重要论述,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解释:

  • 鍪:指古代帽子,这里泛指古代人的头饰。
  • 绻领:意为系结衣领,此处形容古代人穿着简朴、不事奢华。
  • 王天下:指统治天下。
  • 阴阳和平:指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平衡和谐。
  • 风雨时节:指季节气候规律、天气变化有序。
  • 机杼:古代用来纺织的工具。
  • 甀(lóng):一种古代的容器。
  • 櫌(wěi):农具,类似于犁。
  • 桔槔(jié gāo):古代提水的工具。
  • 复穴:古代居民居住的地方,多指地下空间。
  • 衣食足:形容生活富足。
  • 难:这里指评价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 守:指坚守正道。

《汜论训》通过对历史上不同统治者的评价,揭示了得道者能安邦定国,无道者终将自取灭亡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