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
申诫太仆国之政,作命。复宁。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遵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载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诗句: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
译文:周成王将要去世,担心太子钊不能胜任王位,于是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而立他为王。成王去世之后,二位公率领诸侯,用太子钊参见先王的庙堂,重申文王、武王建立国家的事业不容易,务必节俭,不要过多的欲望,以此来坚定信任他们,并撰写了《顾命》。太子钊于是即位,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后,遍告诸侯,宣告以前文王和武王建立的国家事业,并撰写了《康诰》。所以在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罚停止四十多年不用。康王命令制定策书,让毕公居住在成周郊区,制作成周的郊祀仪式,制作《毕命》。
赏析:本诗通过对周朝历史的描述,展现了周王朝从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从武王伐纣到成康之治,再到昭王南巡不返、穆王征犬戎等事件,反映了不同阶段君王的统治风格和政治氛围。特别是穆王时期的西征,不仅体现了国家的强盛,也暴露了内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事件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周朝兴衰的深刻感慨以及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同时,诗歌还强调了君王应以仁义为本,关注民生,避免过度征战和苛政猛行,以此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