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这首诗是《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中的一句,原文是:“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下面是逐句解读:
- 懿王去世,他的兄弟共王的弟弟辟方被立为太子,成为新的君王,这就是孝王。
- 注释:”懿王”是周朝的一位国王,他去世后,根据传统继承规则,他的兄弟(这里是共王)的弟弟(这里是辟方)被任命为太子,成为新的国王。
- 孝王去世,诸侯重新拥立懿王的太子燮为国王,即夷王。
- 注释:在孝王之后,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统治方式或能力问题),诸侯们决定不再由孝王直接统治,而是由他的儿子燮来统治,这就是夷王。
- 夷王去世,他的儿子厉王胡继位。
- 注释: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厉王胡继位成为新的国王。这里的“夷王”和“厉王”是同一个人,这里可能是指他的儿子。
- 厉王在位三十年,喜欢利益,亲近荣夷公。
- 注释:厉王在他的统治期间(具体时间可能是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厉王胡开始执政的那一年),对利益有着强烈的追求,他非常亲近荣夷公。
- 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室可能会变得卑贱吧?荣公喜欢独占利益而不知道大难临头。利益,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天地所承载的。但是他却独占利益,这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天地万物都会向他索取利益,为什么他能独占呢?他得罪的人太多,不准备好迎接大难。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导国王,您能长久吗?作为君王的人,是要引导利益分配的上下关系平衡的。如果神灵和万物都得到了满足,没有不公平的待遇,那么人们就会感到敬畏和恐惧,怨恨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思考文王的伟大,能与上天配比,建立了我们的人民,没有人不是他的恩惠’。《诗经》中的‘大雅’有这样一句:‘赏赐载满了周代’。这并不是说不分配利益就害怕灾难来临,而是说能够公平地分配利益到整个周代,以至于到现在。现在国王学习独占利益,这样做能行得通吗?普通人独占利益还被称为盗贼,国王而行之,结局会如何呢?如果荣公被重用,周朝一定会衰败。’”
- 注释:芮良夫是一位大夫,他向厉王进谏。他认为,厉王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应该独占利益,否则将会招致人们的怨恨和不满。同时他也提醒厉王注意荣夷公的危险,认为荣夷公可能会对周朝构成威胁。
- 厉王不听劝告,最终以荣夷公为卿士,开始使用荣夷公。
- 注释:尽管芮良夫多次劝谏,但厉王最终还是采纳了荣夷公的建议,任命他为卿士,让他开始参与国家政务。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周厉王的故事,通过芮良夫的进谏反映了古代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臣民以及如何处理与贵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