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于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襃,是为襃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以下是对《史记·周本纪》中三年事件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原文: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
- 注释: 三年,指西周末年,幽王在位第三年。
- 赏析: 这句诗通过“幽王”和“嬖爱”这两个关键词,揭示了幽王对褒姒的宠爱程度,以及这种宠爱所带来的政治后果。
- 译文: 褒姒生下了儿子伯服。
- 注释: 褒姒生了儿子,即伯服。
- 赏析: “生下了儿子”是此句的核心内容,表明了伯服的存在及其与褒姒之间的亲子关系。
- 诗句原文: 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 注释: 伯服,指的是被立为太子的儿子伯服。
- 赏析: 此句揭示了伯服作为太子的身份,但同时也表达了幽王想要废除太子的意愿。
- 译文: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 注释: 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即申后。
- 赏析: 这句话补充说明了申后与幽王的关系,强调了她的地位和重要性。
- 诗句原文: 后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 注释: 后来幽王得到了褒姒,十分喜爱她,想要废掉申后,废除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 赏析: 这里展现了幽王为了追求褒姒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包括废黜太子和皇后,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
- 译文: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
- 注释: 周太史,即周朝的史官或历史学家。伯阳,可能是周太史的姓氏。周亡矣,意为周朝将要灭亡。
- 赏析: 这句诗引用了历史记载中的一段话,暗示了幽王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 译文: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
- 注释: 夏后氏,指夏朝的君主。二神龙,可能是指传说中的神灵或祥瑞之物。夏帝庭,指夏朝的都城遗址,夏帝在这里接见了这些神龙。余,指神龙对褒、夏两国的预言或赞誉。
- 赏析: 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意的重视以及它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 译文: 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
- 注释: 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指夏帝尝试用占卜来决定是否杀掉神龙或赶走它们。莫吉,意为没有得到吉利的结果。
- 赏析: 这个情节展示了夏帝面对神意时的无奈和恐惧,以及他试图通过占卜来解决问题的行为。
- 译文: 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
- 注释: 漦,指神龙留下的液体。椟,指收藏物品的盒子或箱子。
- 赏析: 这段描述描绘了夏帝如何处理神龙留下的东西,以及他对神意的态度,可能反映了他对神意的敬畏和谨慎。
- 译文: 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 注释: 商朝末年至周朝初期,这个神器被相继传承。比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莫敢发之,意为没有人敢于触碰这个秘密。檿弧箕服,指夏朝末年的神器。实亡周国,意为这个神器最终导致周朝的灭亡。
- 赏析: 这个事件象征着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循环,以及这个神器所引发的悲剧,反映了历史的无情和宿命的轮回。
这首诗通过对幽王宠信褒姒及其后果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过程。同时,通过引用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人性、权力和宿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