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史记·周本纪》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西周初期的历史事件和周王朝的兴衰过程。该篇章主要描述了周武王征伐商朝,建立周朝,以及周武王对天命的理解和其统治理念。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译文及赏析:
- 诗句解读:
- 第一句:“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 这一句描述的是周武王率领各部落首领登上豳地山丘,眺望商朝都城的情景。
- 第二句:“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 这句说明了周武王到达西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的精神状态。
- 第三句:“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 周公旦出现在武王身边,询问他为何整晚无法入睡,这里反映了周公的政治敏感度和关心国事的态度。
- 第四句:“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至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 王解释了他不寐的原因,并指出上天不再保佑殷商,而是帮助周武王成就伟业。
- 第五句:“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 这句话总结了周武王对天命的认知,即上天建立了商朝,虽然商朝显赫一时,最终也走向灭亡。
- 第六句:“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王表达了自己尚未安定天下,因此没有精力去休息。
- 第七句:“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 这段话体现了周武王的决心,他要求自己的臣子们寻找邪恶之人并加以贬斥,同时要努力安定西方的土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 译文:
- 周武王率九牧之君登上豳之阜,眺望商朝都城。
- 武王到达西岐后,整夜无法入睡。
- 周公旦来到武王身边,询问为何不寐。
- 王解释说,上天不再保佑殷商,而是帮助周武王成就伟业。
- 周武王对天命的认知是,上天建立了商朝,虽然商朝显赫一时,最终也走向灭亡。
- 王表达了自己尚未安定天下,因此没有精力去休息。
- 周武王要求臣子们寻找邪恶之人并加以贬斥,同时要努力安定西方的土地。
- 赏析: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叙述武王征伐商朝、建立周朝的过程,展现了天命观念与帝王治理相结合的思想。武王认为天命已转,需要通过征伐和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 政治理念:文中周公的询问揭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即通过天命来引导国家政策,同时也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政治责任。
- 文学手法: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写和对话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对话形式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文关怀。
- 历史价值:本文不仅是研究周朝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天命观念的重要文献。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天命观念和君臣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史记·周本纪》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珍贵文献,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译文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武王的统治理念及其与天命的关系,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