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诗句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

译文

周武王在位九年,在毕地举行祭祀活动,向东观察军事形势,一直到了盟津。他带着文王的灵牌,乘坐战车,位于中军。他在军中自称为太子发,声称是为了继承文王的事业和讨伐暴君纣王,自己并不想独自做决定。然后他告诉手下的司马、司徒、司空等官员:“我确实感到疑惑不安,因为我知道我的先祖们都是有功之臣,而我只是继承了他们的功绩。我已经制定了奖励和惩罚的规则,来保证这些功劳能够得到公正的回报。”于是,他召集军队开始征战。总指挥官尚父告诉他的军队:“大家团结一心,就像船和桨一样相互支持,落后的人将会被斩首。”武王渡过黄河,到了河中央时,一条白鱼跃入他的战船之中。他俯身将白鱼取出作为供品进行祭祀。渡河完成后,天空中出现了火光从上至下的现象,甚至蔓延到王屋山,化作一只乌鸦,羽毛呈现出红色,发出类似云朵般的声音。当时,八百个诸侯国没有事先约定就聚集在盟津。诸侯们纷纷表示说:“纣王可以讨伐了!”但武王说:“你们还不了解天命,现在不可以轻易行动。”因此,他们便撤回了军队。

注释

  1. 九年 - 指武王继位的第九年。
  2. 武王 - 周文王的孙子,即后来的周武王。
  3. - 商朝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西部。
  4. 东观兵 - 观察东方的军事状况。
  5. 中军 - 军队的中心位置,通常指指挥部所在地。
  6. 太誓 - 一种誓词,是古代的一种宗教和政治文献,用来宣誓或宣布重要决定。
  7. 殷王纣 - 商朝末代君主,即纣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8. 三正 - 古代中国对天文星象的三种分类方法。
  9. 淫声 - 不正当的音乐或声音。
  10. 天罚 - 上天给予的惩罚或制裁。
  11. 勉哉夫子 - 鼓励你,亲爱的同志,不可再犹豫,不可再三思。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武王在准备征讨商纣王的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诗中展现了武王的决心与勇气,以及他对天命和历史责任的认识。通过描述战争前的准备工作(如祭祀、占卜、动员军队)和战争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如白鱼入舟、火光出现),诗传达了一种正义与宿命相结合的哲学思想。此外,诗中的修辞技巧(如使用象征性的白鱼、火光等元素)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英雄崇拜与天命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