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诗句: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译文:西伯姬昌暗中施行善政,诸侯们都前来解决争端。
关键词解释:
- 西伯姬昌:周朝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贤明君主之一。
- 诸侯:指各诸侯国的统治家族或首领。
- 决平:解决争端,平定纷争。
- 虞、芮之人:古代的两个小国,后成为虞国和芮国。
- 相谓:相互交谈,互相议论。
- 王瑞:古代帝王的吉祥征兆。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西伯姬昌在位期间,通过暗中施行善政,赢得了诸侯们的尊重,使他们纷纷前来解决争端,从而显示出他深得人心的一面。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西伯姬昌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能够巧妙地化解矛盾,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的形象。此外,诗中还提到了虞、芮两国的人民,他们因未能解决争端而前来求助于西伯姬昌,这也从侧面展示了西伯姬昌公正无私的品质,使他在民众心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