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肴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肴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缪公之与人周也,卒得孟明之庆。”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缪公子四十人,其太子嵤代立,是为康公。

以下是对《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原文
    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肴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

  2. 译文:《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的“缪公”即秦穆公,他重新增加了孟明等人的军力,派遣他们率军进攻晋国。在渡过黄河时,孟明下令烧掉船只,以此作为进军的信号。最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秦军大败晋军。秦穆公攻占了晋国的王宫及鄗地,以此来报答之前被俘的历史。面对这次胜利,晋国的居民都选择坚守城池,没有进行任何反击。

  3. 赏析

  • 《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从兴起到称霸天下的历史过程。
  • 这段记载反映了秦穆公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以及他对国家军队的重视。
  • 文中提到的“渡河焚船”是秦军的一次重大行动,体现了秦军的决心和勇气,也展示了他们的军事纪律和组织能力。
  • “取王官”指的是秦穆公攻占了晋王的官殿,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上的胜利,象征着秦国对周边诸侯国的威慑和控制。
  • “鄗地”则是指晋地的鄗邑,这个地区的占领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中原地区的地位。
  1. 背景与历史意义
  •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各国不断努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 秦穆公能够通过军事手段迅速扩大自己的疆域,显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
  • 此次胜利为秦穆公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秦国的崛起和强盛,也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和智慧。
  1. 人物评价
  • 文中的“蹇叔、百里傒”都是古代著名的谋士,他们向缪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帮助他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 缪公对于这两位谋士的不采纳表示了深深的遗憾,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临终前发出誓言的原因。
  • 君子们对这一行为感到痛心疾首,认为缪公不应该因为不听信忠言而错失良机。
  • 这个誓言也成为后世人们铭记的历史教训,提醒着后人要重视身边的意见,以免重蹈覆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