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肴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

以下是对《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的诗句“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诗句翻译
  1. 原文:“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
  2. 译文:一个郑国人向秦缪公提议,说如果秦国攻占了郑国的都城,那么郑国就可以趁机偷袭。
  • 关键词注释
  1. “郑人” - 指一个来自郑国的建议者或使者。
  2. “于秦曰” - 表示这个人是在向秦缪公提出他的意见或计划。
  • 赏析
  1. 策略分析:这个建议显示了郑国试图通过出卖国家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安全,这是一种典型的背叛行为。
  2. 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了利益常常发生战争和外交活动,而这位郑国使者的行为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叙述,它还包含了对那个时代政治行为的深刻批评。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动态以及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